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初登陆中国文坛后,易卜生在中国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以及他在文学界与艺术界所赢得的广泛认同,以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戏剧家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易卜生在思想及戏剧艺术两方面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所展现的启蒙与指导意义,并使这批艺术家们将易卜生归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与剧本创作的双重楷模,而这样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在全民娱乐的氛围中, 文化报道越来越倾向于是否有趣,上世纪风行的“意义”也越来越成为不明词汇,文学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但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1828-1906)却不断成为学者和艺术家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他的剧作也一直没有在舞台上“退休”。  相似文献   

3.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思不仅是他的戏剧,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在挪威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在其具有象征品质的诗作"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三首诗中得以反映。通过解读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返回人与自然万物的原初关系,即二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种观点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4.
李启彩  田晓燕 《前沿》2007,17(5):206-208
《新青年》4卷6号推出“易卜生号”,专门介绍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的话剧和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轰动的效应,特别是在思想界和话剧界掀起了阵阵波澜。本文即以“易卜生号”为切入点,对于专号开辟的历史背景、契机及对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小平 《理论月刊》2010,(1):130-133
长期以来,先锋戏剧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这使中国的先锋戏剧常被误读为西方戏剧的照搬。但实际上中国的先锋戏剧是有独立品格和特征的。中国化的先锋戏剧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演出地以中国为主战场;第二,演员主体是中国人;第三,戏剧本身具有中国风,即具有本土化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先锋戏剧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引入,使人们迅速打开视野,对照中国的现实加以引用、吸收与发挥,这一事实本身便带有迥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现代历史变革的过程,启蒙理性主义是推动变革产生的关键思想因素。而“现代化”的结果造就了现代世界,人们在享受富裕的同时,深陷控制之中难以自拔,“虚假需求”使人们在资本主义的控制下成为“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现代理性用“虚假共同体”贿赂大众,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真正共同体”拯救“自由的奴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向何处去”的回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为世界发展提供世人所共向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本书系《信念与作风丛书》西柏坡卷,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这个小山村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从全国土地会议的打谷场,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大伙房;从领袖们住的土坯房、穿的补丁衣,到人民群众浩浩荡荡的支前独轮车,无不诉说着革命斗争的坚定与艰辛。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里,发出决不当李自成的豪迈誓言,信心满怀地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向全中国。本丛书系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被动性地进入了现代化实践和现代性探索,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并在终结救亡话语逻辑的同时获得了推动启蒙话语逻辑完全意义上的主体资格,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性培育才逐渐有了独立的理论话语。从终结对西方现代性的精神依附到实现对美苏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现代性的借鉴与超越,再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性创造,这一个个历史坐标,既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伟大创造,又彰显了中国现代性方案的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10.
黄柏青 《求索》2008,(3):100-102
中国关学史研究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的目的,二是研究的对象,三是研究的工具、方法、手段,四是研究的结果、影响。这四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关学史研究是中国现代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娜拉出走以后怎样"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世纪性问题.当今的娜拉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真正融入人类文明.中国经济要完成现代市场体制的转型,需要澄清三种思想观念:一是怎样认识市场;二是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三是怎样推进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称之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民族资产阶级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者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直至被消灭。探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无裨益。一建国前后的一个时期,中共党内一部分负责干部中出现了急于挤垮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左”倾情绪。他们认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已经结束,今后的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他们还认为,国营经济越是发展,就越要排挤私营经济。在一些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我国军事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至今尚未受到关注.这与中国军事现代性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很不协调.在分析军事现代性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于军事现代性与军事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证,并从物质基础、人才建设、依法治军、体制编制和军人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阐释中国军事现代性建设的基本路径.这对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的基石性原则。中国封建社会既无规范意义上和制度层面的罪刑法定 ,也无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的罪刑法定。中国封建社会里 ,类推比附制度的存在 ,封建法律体系阶次性、明确性 ,民间法的存在 ,君立的绝对立法权 ,礼刑互用 ,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绞合在一起 ,是中国封建社会设有形成规范层面和缺席层面罪定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刑事和司法上的主客体思维 ,围绕儒家“礼治”来制刑、量刑和用刑 ,封建统治者在法价值上重秩序、轻权利 ,罪刑关系上的功利主义和刑法工具立义 ,对实质正义的过分追求和迷恋 ,公法文化的强盛和私法文化的贫弱 ,社会本位和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封建司法官吏在规则内无自由裁量权和规则外无限自由裁量权的“角色冲突”,刑法主观指向无限性与文本客观涵盖的有限性的矛盾与不谐辱因素 ,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没能形成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罪刑法定  相似文献   

18.
身处世纪之交的剧作家契诃夫是属于俄罗斯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他是连接俄罗斯乃至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的桥梁,他的剧作是人类精神生活史的生动画卷;国内外学界对小说家契诃夫有深入研究,但对戏剧家契诃夫则相对关注较少,这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领域的巨大贡献和对世界剧坛的深远影响是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回顾中俄两国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状况,结合当代中国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现状,提炼出对契诃夫戏剧进行再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清末改革,依法建立了作为中国近代警察法开端的警察及其警察制度。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的持续发展,警察法已经日益走上完善与专业化。这些建立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制度背景与逻辑前提下的近代警察法制,最终导向各自或者转向或者悬置或者毁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0.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得出结论:“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也就没有疑义了。”随着“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出现,更无疑义了。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人们的疑义产生了。另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蓬勃发展。最近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必将对今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应当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