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崧泽文化和租界文化的文脉变迁上,其实它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和多样的组成形式.在海派文化的萌芽和发展过程中,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浦东学派",身体力行推动了海派文化的进展,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迅速崛起的中国青年中,"海派"青年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群.这些生活在昔日大上海——"冒险家乐园"中的年轻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使他们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表现出与内地青年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海派"青年文化.本文试图概括"海派"青年文化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一剖析.开放性的"海派"青年文化与内地青年的正统、保守和相对封闭相对照,"海派"青年文化则表现出新潮、现代和开放的总体特征.本来,上海就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曾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海派"文化的固有特征."海派"青年无疑承袭了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化作为参与力量的种种流变,其海派经验的独特性在于,它始终是在碰撞中完成文化选择,将城市的自我反思和调整纳入构成肌理,强调探索精神、强调自我经验。对当代都市上海而言,如何善于从海派文化实践中学习其关注日常生活的优势,挑战着每一个都市文化建设参与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正滑稽戏脱胎于新剧,形成于1907年,是我国特有的、独具民族色彩的一个剧种,属于戏剧(戏曲)范畴。滑稽戏是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典型。它把创造笑料作为自己的使命,于嬉笑怒骂之中透出人生的甜酸苦辣,在笑声里倾注耐人寻味的社会体验。滑稽戏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方法又极具海派特征,这对于发扬海派优良传统、研究都市上海,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9年12月20日.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宣传部共同举办的"海派文化对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在浙江南浔召开.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海派小说渐受重视。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海派小说的取材和立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但现已出版的一些权威性文学史专著,几乎都未对海派小说进行阐述。本文谨从三方面对早期海派小说作探讨。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上海开埠后,许多高楼拔地而起。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已称:英租界南京路“房屋高敞,为沪上冠”,美租界“高屋连云,轩窗洞辟”。在南京路上,最早的高楼是1906年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汇中饭店(…  相似文献   

8.
<正>"这些年,我渐渐懂得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回。我的作品就像一枚棋子,时刻提醒人们要回头看看,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情感"。——李宗熹外滩钟声,淮海路法国梧桐,田子坊市井弄堂……勾勒出上海融汇东西的海派文化风貌。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寻着这里散发的独特文化气息,不远千里来到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留下一段段动人故事。接下来,将要探访的主人公——台湾戏剧导演李宗熹,就是一位怀揣海派文化情结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海派”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文化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了上海。这个自晚清始新兴市民文化的大本营,风云际会,诞生了不同凡响的“海派文化”。这个移民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大都会,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汇聚了中国各种信仰和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支部生活》2014,(11):62-62
红蔓堂诞生于上海文化建设红飞蔓茂的春天。她以弘扬海派书画传统、开拓海上书画新貌为宗旨,以收藏经营精品为原则,立足当代、宣传当代、服务当代,力推一批代表性的当代海派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林燿德和施蛰存开启的台湾都市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对话为契机,探讨海峡两岸都市文学的隔海传承与变异。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将都市文化的殖民地摩登属性推向顶峰;40年代的海派作家还原出一个琐碎的市民都市空间;台湾新世代作家则塑造了一个集民间、私我和异彩文化等诸多因子交汇的都市场域,包容了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些都市书写都以“感觉”为媒介,借鉴蒙太奇手段刻意颠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对欲望书写异乎寻常的关注,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外滩老式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红房子的法国大菜,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各有各的精彩。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海派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徐家汇,蕴藏深厚海派文化历史的衡山路上,坐落着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自创办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所担当的是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之角色,那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大都市,所担当的则是另外两个角色: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尽管如此,上海也并非"文化沙漠",它在文化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蜚声世界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学"就是上海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此,国外汉学家已有研究,而我们自己则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上海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中至少充当了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的角色。上述诸种因素,再加之上海本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使得上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兴起。文化被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和"四个率先"的推进,"文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应该倡导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当今海派文化的理念创新,构建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海派文化”气质。接纳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是上海独有的人文胸怀。而浦东,既是上海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标杆,也是探索社会转型之路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濒临东海的上海历史悠久,尤其是近代以降,其经济、文化的崛起令人瞩目。当下,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之际,海派文化又一次浮出水面,学术界关于它的起源、发展颇多争议,我们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诸晖 《今日上海》2010,(6):36-3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海派旗袍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博会“秀·空间”上演的“美丽的妆点——千年霓裳秀”,60平方米的舞台洋溢着海派旗袍独有的风情,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上海世博会的多个省市展馆内,礼仪小姐们身穿各款旗袍,争奇斗艳,更是打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世博旗袍盛宴:江西馆礼仪小姐身穿荷叶领青花瓷旗袍,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千年瓷都文化;  相似文献   

19.
庞桂美 《青年论坛》2011,(2):149-153
城市文化是指一个城市的地域特征、现存建筑及风格等实体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又是指一个城市的独特历史、市民的价值观、民俗民风、日常性和季节性的文化活动等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当今时代,培育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以古齐文化为主脉,在欧陆文化碰撞交融下的青岛文化,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平民化特性,青岛的海派文化特色孕育着休闲文化功能。奥林匹克精神为青岛文化与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的魅力.上海的城市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渊源,又有外来文化的张力,其内涵丰富而厚实,这与其深厚悠远的崧泽文化、创新发展的海派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当前,必须大力建设文化上海,营造好魅力世博的经济、社会、文化博览盛会的浓郁氛围,为上海域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提供高起点、宽通道和大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