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环境问题的凸现,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实质关系.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理论方向,即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展开的.自然主义主张面向自然去寻找环境道德的理论根据,而人类中心主义则倾向于回归人自身去确立这种根据,双方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理论问题.而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核心,从"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重新阐发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实现了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哲学家利奥波德提出了伦理学的边界应扩展至大地共同体的大地伦理思想。他认为人在自然界的恰当地位,不是一个征服者,而应是共同体中的一个好公民。人类需要确立新的伦理价值尺度和道德原则,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利奥波德这一新的世界观和伦理观的提出,对人类树立环境伦理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以对合理性的追求而确立并发展到今天,虽然理性化促使资本主义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而其价值理性却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均衡发展,这使得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内面临着两难抉择的困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环境、生物、生命等科学技术领域,进而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等哲学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全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彰显紧张状态。而环境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将自然主体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并与人类主体一起被确立为环境生产的“双重主体”。环境生产中的主体性研究,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更好地促进人类主体和自然主体有机的交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6.
所谓"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 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指人类赖以 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界条件。 那么,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究竞怎样呢? 有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消极的任 人摆布的客体,人则是大自然的主宰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将是无穷无尽 的。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环境问题的科学真理观:从天然自然走向大自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增强,工业时代的人类在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在使得人口剧增、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剧增的同时,自然资源日益贫乏。全球性的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使人类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要么沿着传统的道路走下去:从而加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其人类的灭亡;要么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居住的地球。无疑,后一条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转折。转折了的历…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自然的含义。自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地讲,就是整个宇宙,也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狭义地讲,是指人类社会以外的宇宙,和人类社会相并列。按照人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来区分,自然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是人民自治的主体性观念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民主得以真实存在的前提。但是,民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确定的性格,其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在于人自身。人的主体性受到自然、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外在限制,也受到人自身的素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及人对自我的认知力的内在限阈,同时内在于人的非理性也会影响民主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总之,人的主体性确立程度决定民主的限度,如果人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民主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点和价值,何言其它?因此,理解民主和实践民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一个理念,即确立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类几百年追求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深思:是真正发展了,还是退步了,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如果考虑资源的损失、环境的破坏和人自身所受危害付出的代价,所谓发展还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吗?21世纪即将到来,人们应该对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新进行评价和审视,即面对新世纪应该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社会发展观。一、倡导伦理的自然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改造和征服的对象,人是自然的主人,让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的伟大业绩,屈服自然是人类动物性和奴隶性的表现,改造自然的英雄倍受赞扬。于是便逐…  相似文献   

13.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杨光  高恒建 《世纪桥》2010,(11):42-43
古代赫哲族认为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具有同根性,处于天然的联系当中,老子将这种关系称为"人与天一"。"人与天一"是一种天人合一论,这种合一合于天,合于自然,其所提倡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然不分的自然状态,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是天人在相互协调中共生共荣。为了保护这种天人共生共荣、人类与自然和平发展的局面,古代赫哲族禁止利用人类的长处去恣意破坏自然界固有的秩序、残杀其他物类的做法。而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赫哲族传统文化又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积极的保护珍爱所处的地理坏境,这种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使得古代的赫哲族与地理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初根  潘程兆 《求实》2005,1(10):4-7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他们关于人“离不开自然的手”;人类“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统治自然界;“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等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也是整个自然历史的组成部分。而人,一经产生又有其独立的交往行为,个人生活于社会中,必然要与他人和他物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便是交往的产生。"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是由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大要素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天然自然”是自然界中未经人类改造的淳朴部分,如山川河流、野生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等等,而“人工自然”则是天然自然在人的实践作用下被改造成的人造部分,如工厂农场、圩堤水库、高楼大厦、公路铁道等等。人类要最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致力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复合环境系统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生活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3,(20):39-40
银川市区各公园,是人们休闲、健身的乐园,只见湖水荡漾,绿树成荫,人头攒动,人鸟相依,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让人爱之、惜之、喜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就是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