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求是》2007,(2)
广东省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许晓珠,作为第四批援藏干部,2004年7月来到有“高原孤岛”之称的墨脱县,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两年多的时间里,许晓珠冒着高原路途的艰险甚至生命危险,走遍全县40个行政村,访贫问苦,体察民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了改变全县不通公路的现状,他翻越雪山河谷进行实地考察,在“生死墨脱路”上14次进出。经过他和有关同志的共同努力,墨脱得到国家建设资金1亿多元,筹集社会援建资全1700多万元,县乡公路建设列入自治区“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许晓珠是援藏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领…  相似文献   

2.
韩光远 《求贤》2014,(6):63-63
2013年8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我们54名同志带着天津市1200万人民的重托,踏上了雪域高原,来到了“藏东明珠”昌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援藏工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来昌都快一年了。一年来,我和许多援藏干部一样,经历了许多个人生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正>丹棱县住建局总规划师罗云国被组织选派到金川县任县住建局副局长,两年的援藏经历注定成为他人生中最深刻的段落与记忆,苦与乐、得与失,使他感慨很多,但他最想说的是:援藏——我无怨无悔。2012年7月6日,罗云国与40名干部一起踏上了援藏征途。进入藏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高原反应还是让罗云国一时难以适应,鼻腔出血、嗓子干痛、皮肤干裂、头发脱落。高原的道路往往危险重重,堵塞、爆胎司空见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每次行驶在路上都是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4.
《党建》2016,(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建杂志特别推出这篇长篇通讯,从不同侧面展现13位援藏干部的形象。他们是作为第七批,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派出的援藏干部。他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凭理想与信念,用忠诚与担当,在雪域高原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七一前夕,党建杂志专门派出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兵分多路赴西藏采访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此,谨向广大援藏干部和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致以崇高的敬礼!  相似文献   

5.
西藏拉萨,雪域高原的一颗明珠,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这里的神山圣湖、蓝天白云,还有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无不牵起人们的神往之情。在距这座“目光城”140多公里的西南方,有一个叫做“尼木”的县。尼木,藏语意为“麦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2013年7月,范永红、彭松涛、李鲲鹏等6名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包括3名援藏医生)离开繁华都市,来到尼木县,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相似文献   

6.
孔繁森同志关心同志,帮助同志,对与他同甘共苦的援藏战友,更是手足情深。我和同期援藏的许多同志都得到过他的关心和帮助。 金秋10月,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1988年援藏大军中山东、辽宁二省的同志,先后飞抵拉萨。当时,刚刚进  相似文献   

7.
22年前,孔繁森同志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时,我也在团地委工作。这些年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家乡的共青团干部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如今,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毕生追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人的“四有”精神,却时时在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 孔繁森同志之所以有理想,因为他从入党之日起,就自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自己实际工作相结合,身体力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听从党的召唤,毫不含糊地舍弃小家,毅然接受援藏任务,并且在第二次援藏即将期满,又一次服从组织决定,到地理位置更为恶劣的阿里地区工作。他在西藏工作10年,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写下一份“遗书”:“我万一出事了,死在什么地方就把我埋在什么地方…。”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20日,一个极寻常的日子,徐学武带领第二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来到日喀则,担任了地委委员、行政公署常务副专员。从此,他带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嘱托,肩负援藏的重任,开始了人生的又一重要历程。情注高原日喀则,海拔近4000米。难以言状的高原反应使不少同志被送进了医院,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徐学武也经历了一次考验,厌食呕吐、胸闷头痛、心跳过速、四肢酸软,他苦苦地支撑着,顽强地坚持着,临行前领导的谆谆教导、家乡人  相似文献   

9.
<正>炸酱面、糖油饼、卤煮火烧、面茶……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味道,承载着多少北京援藏干部的乡情。能在雪域高原——拉萨品尝到正宗的家乡美食,对北京援藏干部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人们常说,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关爱的味道。对离家千里之遥的北京援藏干部而言,吃到家乡菜是最大的心理慰藉,也正因如此,北京首旅集团援藏后勤服务团队为之付出了很多很多。于旸是这支队伍中的"老前辈"了,因为他早在2009年就来过拉萨,参与援藏工作。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10.
雪域高原献忠诚——记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刘新余文\辛建斌一1995年5月23日,刘新余作为陕西省选拔的第一批援藏干部从咸阳出发来到了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担任县委书记。他走的前夜,患有脑血栓、73岁高龄的父亲老泪纵横。刘新余强忍着别离的复杂心情劝慰父亲好好...  相似文献   

11.
2007年,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刘振明义无反顾地奔赴雪域高原,参与援藏。怀着一颗奉献高原的赤心和忠诚事业的信念,他克服了环境条件的恶劣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丁青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2.
孙占军 《求贤》2014,(11):62-62
2004年6月,我作为天津市第4批援藏干部,从渤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来到了“大鹏鸟”出生的地方——昌都地区丁青县,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发改委、建设局、国土和环境保护局等工作。虚心学习 调研察风情 为了尽快熟悉掌握全县的实际情况,我在学习政策文件和向县领导班子成员虚心请教的基础上,与县里其他援藏干部一道,用了2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粉碎其妄想“西藏独立”的图谋,完成西藏和平解放;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铁路修到“第三极”,在“世界屋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这是一连串令人动容的故事: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背女出征,三岁的女儿难难成为进军西藏路上牺牲的第一个“战士”;修建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牺牲;两次援藏后留藏工作的孔繁森,把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对口援藏实施以来,有 16 名援藏干部牺牲,仅 2020 年西藏在岗牺牲的公务员就有 60 多人,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群体之一。坚守巍巍高原 铸就精神高地极远、极寒、极苦……他们也是儿女、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用身躯和高原环境作斗争,用坚守诠释家国情怀,在巍巍高原铸就了精神高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敬爱的爸妈:如果您的儿子在这遭遇不测,请你们不要伤心……在这次地震中,你们的儿子没有退缩,总冲在前头,保护当地老百姓安全,让他们安全转移。”这是 2015 年 4 月 29 日,共产党员、边防战士邵明贵写下的遗书。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情真意切,英勇悲壮。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 8.1 级大地震, 西藏吉隆口岸成为“孤岛”。人员分批转移,只留下坚守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的 21 名官兵,其中有 11名是共产党员,他们当时写下遗书,以备不测。“国门是国家的象征,国家把口岸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坚守。”这是留守官兵共同的心声。如今,邵明贵依然坚守在吉隆口岸,守护着国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共产党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坚定的革命精神,和“世界屋脊”的恶劣环境搏斗,把一个个不可能踩在脚下。但高原的恶劣气候,从未能阻挡一代代共产党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红安(原名黄安)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他对红安的人、红安的历史,红安的革命和建设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英雄的红安人民也最听毛主席的话,打心眼里爱戴领袖毛泽东。茫茫黑夜的中国,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13名代表相聚一堂,开创了“群英结党救中华”之先河,来自湖南的青年毛泽东与来自湖北黄安的清末秀才董必武第一次相识,他们携手并肩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5.
白朗县从最初一座蔬菜大棚都没有,到如今成为西藏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被喻为雪域高原上的"菜都"。这些成果的取得,浸透着山东援藏干部的努力和心血。2010年,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郭象峥接过了援藏接力棒,担任白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固定资  相似文献   

16.
在海拔4750米的藏北雪域高原,活跃着一群乐于奉献、勇于开拓进取的人们——辽宁第二批援藏干部。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近半百,最小的还不到而立之年。他们怀着建设西藏、振兴那曲这一雄心壮  相似文献   

17.
一个是我省高端产业发展最集中、创新创业资源最丰富的先行区,一个是位于金沙江畔高海拔区、自然风光迷人的高原县城.2012年,成都高新区按照省委部署对口帮扶德格县,两地并肩牵手结为一家亲,至此相距900公里的两地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从2012年到2016年,成都高新区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5169万元,实施涉及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智力援助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援藏项目45个,累计派出3批援藏干部38人.今年,成都高新区对新一轮对口帮扶提出新目标:未来5年投入援藏资金5.1亿元,力争2019年让德格县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8.
徐海东将军,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2岁当窑工,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黄麻起义,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家。他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痕。“徐老虎”骁勇善战的故事,不论在大别山、伏牛山区,还是在秦岭脚下、陕甘高原,都广为流传。毛泽东曾经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相似文献   

19.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一年多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发挥才能.在广袤的雪域高原建功立业、历练人生.展现了新时期援藏干部人才的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我这一生与藏区结下不解之缘了!”只要一提起援藏经历,已是两度援藏的资中县农业局生产培训股股长、高级农艺师贺捷就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