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杰 《前沿》2011,(20):177-179
"高大全"与"红光亮"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的议题,前后也似有冰火两重天的境遇。通过分析"高大全"与"红光亮"的历史建构,探究蛰伏于其表象之中的神格化与审美趣味的民族化的本质内涵;从艺术与政治二个主体语境的不同阐述,对"三突出""高大全"给予差异化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语神学"的提法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初是基于当时的现实处境提出的一种神学发展道路,它是从现代性的背景下对基督教神学在汉语语境中的发展方向与可能性的思考。本文从"汉语神学"的概念赋义范围及"汉语神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开始,尝试通过梳理"汉语神学"范围划分争议来展现"汉语神学"在人文学与神学两条路线上存在的张力,探讨对"汉语神学"概念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划分,并对"汉语神学"这种立足于人文学路向发展基督神学的概念与"基督教研究"、"学术神学"的概念进行比较与辨析。  相似文献   

3.
韦世强  韦国友 《前沿》2010,(16):129-13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外交革命"以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与"外交革命"一脉相承,毛泽东开展一系列"革命外交"行动,以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然而,"革命外交"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复杂的,对它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5.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6.
1948年,笔者曾撰文谈过"民主"与"民本"的话题,今天觉得有必要再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王晓军 《求索》2014,(5):123-127
"义生文外"概念的内涵是隐秀论,属于汉语语言学"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研究发现,不仅中西语言学不同语境下,汉语"言外之意"与英语"im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划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言学语境下,"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也不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8.
周和军  曹艳春 《前沿》2010,(5):177-179
本文认为在中国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与西方"自由联想"相通的艺术手法——"兴",并对这一文学实践进行了初步追溯,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兴"与"自由联想"具有概念内涵的相似性、发生机制的一致性和表现内容的相通性,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学的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9.
"执法如山"是传统理念,当今的执法应"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公安机关努力实现"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要刚柔相济,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实现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情做到"零懈怠",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做到"零容忍"是平湖市"打响社会治安品牌"的必然要求。要以"双零"为导向提升治安品牌的聚合力、影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同时以"双零"为导向,通过倒逼方式、闭合手段、锁定形式、合作思路、强警工程实施治安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1.
李根寿 《前沿》2010,(5):40-42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即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的"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对于打破西方政治发展话语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仲庚 《求索》2011,(7):53-55
国家的形成和国家体制的形成均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夏王朝的建立,既是"家天下"国家的形成,也是"宗法制"国家体制的形成。大禹治水为夏王朝家天下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舜教"五典"则不仅为宗法制的形成及数千年的延续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形成及数千年的延续奠定了心理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时代"与"90后时代"的交叉影响下,"90后"大学生群体希望保护别人,使别人受到益处的倾向通过微博的影响力得到彰显,但是其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尊重,成熟度不高这些问题也在"微时代"背景下扩大化了。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手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前沿》2012,(6):59-60
本文明晰"情形"和"行为"的语义,对《刑法》中"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进行语义和语法分析,得出两者使用存在两大问题:(1)"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错位使用;(2)"行为之一"和"情形之一"杂糅使用。认为已有研究尚不足以解决两者使用混乱的问题,规范研究仍需进行。  相似文献   

15.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黄惠运  廖佳成 《求索》2011,(1):229-231,80
"吉安调查"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1930年10月4日至11月21日,毛泽东为了深入了解赣西南苏区土地革命斗争情况,贯彻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曾山、古柏、陈正人等的帮助下,在随红军进驻吉安城中,以及从峡江回到吉安,又从吉安赴永丰途中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和撰写的一组调查报告。毛泽东"吉安调查",丰富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内涵,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以确凿的史实雄辩地说明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苏维埃临时政府的胎盘。"  相似文献   

17.
王嘉 《中国人大》2010,(23):7-7
时值2010年末,"十一五"大局已定,"十二五"蓄势待发。学习不久前公布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我们看到"十二五"规划勾画出了一幅"三农"发展的新蓝图。如何理解"十二五"规划将带给"三农"的诸多利好,  相似文献   

18.
警务技战术,是建立在良好身体素质基础上的通过训练形成的合理的克敌制胜的方法。警务技战术训练既是能力、技巧和策略的训练,也是执法水平的训练和塑造人民警察形象的训练。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后备人才、提高人民警察自身素质、加强公务队伍建设、进行警讯国际交流的重要阵地。警务技战术教学在公安院校教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公安院校学员对警务技战术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同时警务技战术教师既是人民教师又是人民警察,这就要求警务技战术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技战术素质,正确处理好"务"与"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邵瑞霞  刘卫东 《前沿》2012,(2):132-134
《讲话》之前,周扬并未思考过写"工农兵"为主的"新人"的理论,在他的文学趣味中,也没有"新人"的位置。《讲话》之后,周扬号召"写农民",但是正是由于周扬对"新人"的意义认识不够,才使他在编辑《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时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政法机关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十二五"时期,浙江省政法机关将着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为公正司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将着力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公正司法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将着力加强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为公正司法提供过硬的素质保障;将着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公正司法提供可靠的程序与实体保障;将着力加强司法监督,为公正司法提供可靠的监督保障;将着力加大司法投入,为公正司法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