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严  李一 《今日民族》2004,(12):40-4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  相似文献   

2.
好听好看     
葫芦丝,云南特有的一种竹制乐器,主要流行于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用葫芦和竹子制作而成,音色类似云南的另一种竹管乐器──巴乌。《竹林深处》是云南傣族乐手眼德全演奏的葫芦丝音乐专集。其中不仅有云南傣族、景颇族、佤族、藏族等民族的乐曲,还有大家都很熟 悉的流行乐曲《月 朦胧,鸟朦胧》,新 疆民歌《掀起你的 盖头来》等。葫芦 丝音色柔美,富于 抒情色彩,加上限 德全技巧娴熟而 富于感情的演奏, 给人以宁静安谧 的音乐体验。 CD光盘《竹林 深处》由云南人民 出版社出版。 《开启心智的 金钥匙── 云…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4.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5.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6.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7.
爱之传递     
甘雯 《人民公安》2015,(Z1):58-59
拥有着一种特殊而珍贵血型的哈萨克族民警,用自己稀有的“熊猫血”挽救生命,将爱传递。“熊猫血”QQ群盟主哈萨克族小伙子吾热力拜克·阿扎提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沙依巴克区分局(以下称“沙区分局”)民警。他喜欢钻研语言,被称为长了好几个“舌头”的警营人才,不但擅长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英语、土耳其语,还包括克尔柯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等小语种,文字语言都能驾驭。然而,说吾热力拜克是名“特殊性人才”还不只是语言方面,他异于常人  相似文献   

8.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9.
征鹏 《今日民族》2013,(1):19-21
傣家人称节日为“摆”。称过节为“毫摆”。“赶摆”是汉、傣语混用词,“赶”为汉语,“摆”为傣语。连起来意为过节。  相似文献   

10.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11.
聆听天籁音     
德宏各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乐器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葫芦丝葫芦丝是傣族乐器中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葫芦丝的音色柔美悦耳,善于表现舒缓深情的曲子。因此,人们都说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想到傣家人,就会想到傣家的村村寨寨和那一丛丛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传统的葫芦丝结构单一,不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王娥 《前沿》2009,(5):181-184
布朗与吉尔曼在研究称代系统时指出,由于权势与同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欧洲语言的代词对称系统也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经过对汉语各类社会称呼语的语义分析,发现汉语社会称呼语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存在“权势”和“同等”两种社会语义特征的对立;具有语义的多义性、杂合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14.
佛塔与奘房     
充满神奇和诱惑的孔雀之乡德宏,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会使你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就是遍布全州各地的佛塔和奘房。由于傣、德昂、阿昌等民族大都笃信小乘佛教,故而,凡信仰佛教的地方,特别是傣族地区,几乎寨寨有佛塔、奘房。佛塔,傣语称“广姆”,因由缅甸传入,故也称缅塔,在灿烂的朝霞下,涂有金粉或洁白无暇的佛塔更显金碧辉煌,故也有金塔之美誉。佛塔多由四层大小不等的正方体依次叠合为塔基座。主塔由多层次葫芦型重叠向上收缩渐小形成塔尖而成。塔尖戴有工艺精湛的金属顶冠,冠沿系有小巧玲珑的风铃。母塔周围还附有造型别致的多座小塔,形成一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常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的或写出的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称之谓中国式英语“ChinaEnglish”或“Chinglish”。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来分析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17.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8.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9.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20.
文约 《人大论坛》2008,(10):8-8
指导一词,在《现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然而,对于人大工作来说,“指导”是区别于“领导”的。“领导”需要绝对服从,因此,人们就将“指导”理解为一种意见,采不采纳,后面再说。针对这一现象,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潘正学在遵义市召开的一次县级人大办公室主任会议上说,这种指导关系应当是“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