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其在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出于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苏维埃政权对部分反共反苏知识分子采取了政治整肃、司法镇压乃至驱逐出境的手段,这在当时曾在相当大的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历史隐患.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的政治文献中,常常把1917年的十月革命称为“政变”.正确区分“革命”和“政变”,对正确理解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革命与政变的区别在于,革命是提出和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改变财产的形式,破坏旧的权力和统治体系.革命必须要有有利于革命发展的形势,就是社会下层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上层也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进行统治.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前,俄国正是形成了这样的局势.并且,在二月革命后仍然存在着有利于革命发展的形势.显然,把俄国十月革命称为上层的政变是不正确的.同时,在当时的情势下,改良的机会不大,力量的优势在革命者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1990—1995俄罗斯对摩尔多瓦政策变化的内在动因,我们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这一划分的根据不是摩尔多瓦军事冲突的升级或它与罗马尼亚合并的趋向,而是俄罗斯政府内主要外交精英集团的变化。 第一阶段,可称为“苏维埃”时期,开始于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到反戈尔巴乔夫政变为止。第二阶段,从8.19政变到1992年春,是“大西洋主义者”的统治时期。第三阶段,从1992年晚春到盖达尔内阁辞职。第四阶段,从盖达尔辞职到现在。  相似文献   

4.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十月革命后不久便离开人世。但他在留给后人的《政治遗嘱》中对布尔什维克党及苏维埃政权的分析、评价及对它们未来走向的预测,与后来的事实惊人的一致。普列汉诺夫的历史洞察力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更是基于他对俄国特有的亚细亚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结构的深入考察。从这...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利用未遂政变的政治势头企图在苏联正在解体的情况下获取权力。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以前的权力基础,他的命运现在似乎极大地依赖叶利钦。是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目前控制苏维埃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叶利钦似乎在武装部队内享有更大权力。政变流产之后,叶利钦的政策似乎是进一步削弱这位处于守势的苏联总统。他的目的是,通过吞掉中央和把自己置于重建联盟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达到使俄罗斯成为重建后的联盟核  相似文献   

6.
高升 《俄罗斯研究》2006,3(4):72-77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设想是与马克思思考当时俄国的实际历史相联系的,是为了使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相配合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并不是一种成熟的革命理论.历史证明这一设想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实现,而只是在俄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但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企图人为地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结果带来的却是历史的倒退和人民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的轻率和突然令人震惊,但官方的苏联历史是神化的.并非国有制过度这种所谓的恶疾导致了苏维埃体制的崩溃.苏联经济落后及其被军备竞赛所耗尽只是意识形态的神话.石油价格波动同样未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相当长时期内的危机,不是从苏联延续下来,而是在拆解苏联时形成的.只有极少数公民有意识地否定苏维埃制度的主要基础.厘清苏联解体的原因,需要我们应打破教条和陈词滥调以及意识形态语言的藩篱.应区分苏维埃构想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构想并没有消灭自己,也没有退化或自我毁灭,而只是在成长中出现了疾病,其一系列制度无法适应苏联社会和苏联人发展的新形势.苏联体系的主要特点,或者说斯大林主义,是在 1905-1917年革命、内战、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的集体化和工业化、卫国战争期间形成的.当时的环境导致苏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选择的范围很小,只能基于现实的威胁、资源潜力和历史上造就的具有惯性的文化环境.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层未能妥善解决摆脱"斯大林主义",摆脱动员发展状态这样的复杂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并由于冷战而深化其严重性.苏联既是被冷战的对手所扼杀,更死于自己的双手.苏联合法性的危机酝酿了 30年才成熟.苏维埃制度早期的合法性源自对群众对社会苦难的记忆.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至 20世纪 60-70年代,苏联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但城市化给对苏维埃的不满制造了客观的前提条件.一种隐性的危险日益增大,即以前的苏维埃制度的思想基础迅速急剧地衰弱乃至消失.苏联短期内有两代感觉自己毫无生活保障的年轻人被改革、公开性、集会以及文化多元论弄得神魂颠倒.精英阶层的反苏部分的行动利用了这种世界观危机并使之加剧.而新一代领导人既无法迅速揭示也无法预防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成熟的问题.党的高层与苏联社会现实的脱离令人震惊,他们自以为掌控着国内进程,但实际上底层的干部掌握着形势.这使得戈尔巴乔夫日益激进的改革导致雪崩式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讲,苏联的解体是文明和世界观危机的结果.其实质在于,苏联社会与国家没能胜任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更新社会制度合法性手段的任务;无法保障文化历史类型嬗变的延续性,这种递嬗发生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并和整个社会走出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动员型发展状态的危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在从1789至1814年的法国革命全部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两次政变。第一次是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第二次是1799年11月9日的“雾月政变”。在这两次政变中,第一次政变无疑具有更关键的意义,它摧毁了革命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派别即雅各宾派的革命民主专政,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联盟,一步步把人民群众从政治生活中驱逐出  相似文献   

9.
1、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制:列宁处理民族问题在国家体制方面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苏联联盟体制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产物。它的产生既是当时苏俄和周边苏维埃政权抗击内外武装干涉的直接需要,也是苏维埃国家创始人对多民族国家国家体制极有价值的探索。十月革命以前的一段时期,列宁依据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趋势的研究,从无产阶级只有在广阔的地域内才能广泛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根本利益出发,十分赞同建立那种打破民族隔阂、促进经济生活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国。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向  相似文献   

10.
纳吉于1896年6月7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当过钳工。1915年,纳吉被强征入伍,在奥匈帝国军队中当了大约两年兵。1917年,奥匈帝国军队在和俄军的一次交战中,纳吉被俄军俘虏。纳吉在俄国生活期间,正是俄国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时期。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对十月革命的积极参加和热烈拥护,使纳吉受到了很大教育。因此,十月革命后,他同匈牙利战俘一起,积极参加为全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1918年,纳吉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在红军中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1—12月)前苏联东欧一座耸立于人类历史长河的不朽丰碑——纪念十月革命八十周年 常青 真理的追求《“十月”的选择一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前言列宁与十月革命苏联学者人道主义观的变化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几个值得重视的伦理学问题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及其教训苏维埃时期的中亚民族宗教问题十月革命道路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历程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在苏联演变中的作用前苏联社会逆变经济根源探析苏联剧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独联体依然似联非联俄经济专家撰文谈独联体国家经济状况和预测独联体国家政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俄国学在阿·克尼亚泽夫撰写的<谁发动了"郁金香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政变纪实>(莫斯科2006年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吉尔吉斯政变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政变过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美国的干涉、制造社会舆论、部族的传统基础、强力部门的软弱、阿卡耶夫沽名钓誉的苦果、新领导人的组成、对华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等.  相似文献   

13.
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洪韵珊 《俄罗斯研究》2003,(3):76-80,91
超越历史阶段是苏共失败的最大教训。超阶段思想从列宁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的《四月提纲》关于革命性质的转变即已开始,由此导致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相似文献   

15.
围绕八·一九事件的一系列活动不是简单的活动。继事件之后,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联邦建立了叶利钦体制,但这种体制极不稳定。一、政变的评价围绕政变失败的一系列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为的、权力斗争和历史必然因素的综合效应.政变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具有象物理力的集体如何使用决断力。叶利钦曾说:“克格勃特种部队比美国的特种部队经历了更好的训练。他们如果果断行动,我们都要被杀死。他们有完全左右形势的能力”。克格勃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需要厘清和阐明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17.
告别革命?     
思郁 《新民周刊》2012,(6):90-90
我们之所以如此惧怕革命,渴望告别革命,不是恐惧革命的过程,而是它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控制的结果。这是革命的吊诡之处,从复辟到暴力革命,从希望到绝望,从自由到暴政,革命这个词汇已经足够复杂,乃至我们谈虎色变,谈革命必然会害怕对我们还算安逸生活的摧毁。  相似文献   

18.
二月革命是俄国民主发展的历史分界线.但半年之后,就发生了十月革命,民主体系瓦解,20世纪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就此根本改变.俄国第一个共和体制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等级社会、资格选举体系和群众政党缺失的条件下,建立经典议会制的思想却在革命领导人的意识中占居统治地位.二月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由它宣告的自由主义改革纲领在后苏联时期开始得到实施.二月民主体系破产的经验,对20世纪末宪法危机的解决也产生了影响.在廓清会导致民主改革间断的社会因素时,重要的是要及时地用详细制订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与这些因素相抗衡.  相似文献   

19.
越南共产党(后来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也是現在的越南劳动党的前身)于1930年1月成立后,卽領导越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掀起1930~1931年的革命高潮。在这个基础上,宜安和河靜两省农村中建立了苏維埃政权。 本文論述宜——靜苏維埃形成的条件、形成后由高潮到低潮的演变过程、巨大的成就和失敗的原因等方面的問題。文中着重叙述这一时期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剧烈斗爭,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如何勾結起来鎮压革命的人民,也駁斥了过去反动派对宜——靜苏维埃的歪曲和誣蔑。  相似文献   

20.
对于研究和叙述历史而言,“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研究历史要“论(逻辑)从史出”,叙述历史要“史论结合”,要做到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整个人类历史后得出的“论”。毛泽东概括了社会革命一般规律,即“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也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革命。从1919年到2012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正是这样一轮革命。而按照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二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为叙述百年党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