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学苏哲列宁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思想辨析安启念系统方法(苏)布劳贝尔格等苏联东方哲学思想研究概况常忠烈列宁的辩证法思想〔苏)梅连节夫关于利用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智能革命—“两种文化”走向统一(苏)弗因伯格全球信息网:现实情况与问题(苏夕穆柳科夫苏联学者对“信息社会”论的批判 政治、法律论苏共二十七大的创新趋向刘克明浅谈苏共在现阶段的领导作用孙鸿酞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浅析管淑芳苏共现行纲领有关党建问题的修改情况温云水苏联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民主化与人民自治李传勋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调整干部政策的动向…  相似文献   

2.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苏联局势的发展,苏共领导层的意见分歧越来越明显,斗争越来越激烈,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察苏联局势进一步发展的焦点。(一)目前苏共领导层的斗争情况非常复杂、派别繁多,党面临分裂的危险,各种不同的意见相互交织,很难区分。但尽管如此,苏共领导层的斗争基本上还是围绕三个人进行的,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意见,派别,三个人的斗争集中反映了苏共领导层斗争的情况,同时它  相似文献   

5.
苏联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4月秉政以来,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世所共睹的剧烈变化。这六年多改革岁月给文化领域带来了什么呢? 苏联文化学者认为,当代苏联文化的物质体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中。新思维中包涵的思想——当代人类文化的认同性及文化中人文因素的突出——就是改革时期苏共文化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余天激烈争论的苏共28大,于7月13日降下帷幕。大会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坚持改革的方针和维护苏共的团结。这次代表大会不仅是在苏联社会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召开的,而且是在东欧诸国发生骤变后的复杂局势下召开的。因此,如何估价前一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必然成为党内各派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会前,当人们面对如此东欧局势,很自然地要对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实施的对东欧的政策提出各种疑问。因为,客观事实已明摆着:原来称之为“苏联阵营”、“社会主义大家庭”正在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几经反复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以苏共二十七大为新的起点,一年多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进展。尽管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很大,苏联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人注意。  相似文献   

8.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基层党组织组织资源的丧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基层党组织曾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特别是苏共19次代表会议以后,伴随着苏共职能的转变,苏共基层党组织逐渐由社会基层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先锋队转变为在基层赢得选票的党派组织。几十年以来苏共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被废弃,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前夕40多万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政治期页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11试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16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111戈尔巴乔夫的第一年:建立权力和权威(续)117苏联的政治发展和机关人员的素养122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135苏联部的职能管理局介绍131南斯拉夫现行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和睦相133 处的纽带21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28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212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216苏联等国行政法制建设及其对国家管理的220 作用论苏共在管理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225 作用-苏联的检察机关2 3…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上,以前所未有的基调论述了以公开性原则和公民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随后,苏联理论界也赶制出一些大块文章,从各个方面论证这一理论。为使这一理论付诸实现,苏共新领导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自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后,特别是自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从两年来苏共的理论阐述和实际采取的措施看,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清楚的。这就是既扩大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又坚持和加强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对此西方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大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苏联不彻底放弃中央集中计划领导体制,企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主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与企业的自主经营究竟是否能并存?如果能并存,又如何能做到两  相似文献   

14.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15.
苏共“27大”是标志着苏联进入战后历史发展新阶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其特征之一是苏共新领导在国内决心开始进行全面改革;特征之二是苏共新领导在国际上决心全面迎接美国的挑战。同以往的苏共领导不一样,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是以一种崭新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历史新阶段的到来的。就其国际战略而言,以退为进,伺机待变,可以说是这一战略的总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指导思想的出现,是与苏共新领导对国际环境及其发展的新认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转折点”和“里程碑”的四月全会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上台不到一个半月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一个长篇报告,全面阐述了苏联的内外政策。这次会议和戈尔巴乔夫的报告自然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但是当时对这次全会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却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联舆论界的不断宣传,其重要性逐渐突出,特别是在筹备召开苏共二十七大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反复强调四月全会的重要意义,称它  相似文献   

17.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的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略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与评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上台不到一个半月后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题为“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及有关筹备和举行代表大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首次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描述了这一加速发展战略的主要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一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耐人寻味地既“重申党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和随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制订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并有其独特的用人之道。胡志明主张.在拓宽人才资源,公平选拔,系统培训,正确评价干部队伍的基础上,正确、结合实际地选拔干部人才,注重用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做到人尽其才。胡志明很重视干部政策,建设干部队伍配套机构,关心党内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宗教干部、工人干部、老年干部、年...  相似文献   

19.
(1987年5月~6月)哲学现阶段哲学的任务(苏)‘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杂志、作者与哲学研究(苏)戈特莱苏社科教研室主任会议哲学组讨论情况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87·6期87.5期87·5期政治、法律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张秉夫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杨章明苏联的改革(波)‘经济生活》周刊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报告提纲苏共中央全会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决定历任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估计苏联政治文化研究概述郑永年苏联党内斗争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僵…  相似文献   

20.
对俄罗斯总统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要选择总统制?总统制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屡经波折?俄罗斯总统制会发生哪些可能的变化?这些都是亟须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解释俄罗斯总统制演变的过程,并对目前总统制所处的阶段作出估价。 一、制度资源短缺与总统制的产生 在苏联实行总统制并非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才提出的。早在1936年和1964年苏联曾两度有过总统制的创议但都没有获得认可。其原因在于苏共仍有足够的政治动员能力来维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