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谀臣”、“佞人”考说吕效祖“谀”,《说文》释为“谄也”,是指用花言巧语巴结奉承有权有势的人,《盐铁论》说“富贵多谀言”大概也说的是这个意思。“佞”,《说文》释为“巧谄高才也”,比“谀”还附加了一个“高才”的本领。用现代语来说“谀臣”、“佞人”两者都...  相似文献   

2.
晋葆纯  赵程  陈清猛 《春秋》2011,(6):42-43
1902年.德国人尚未完成青岛市区的基本建设.胶济铁路就已经部分通车了.德国商人们为抢占山东市场,迫不及待地涌入青岛.涌人省城济南。德国的“禅臣洋行”既是其一。禅臣洋行“洋行”是中国人对外国贸易公司的俗称)买下了经二路以南、纬一路以东的一片土地。该行位于纬一路东侧。该行的百货商店则位于经二路、纬一路东南角的拐角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远没有成为历史的话题,有人在惊叹屈原、杜甫博大精深、震古烁今的创作之余,又常生疑窦:被誉为爱国主义诗人的屈原、杜甫又近乎是愚忠的典型。爱国乎?愚忠乎? 中国封建王朝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岁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和权力。孟子主张“君权天授”。韩愈在《原道》中则对君、臣、民的权力与义务作了通俗的解释:“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8,(1)
清代四库馆臣纪昀、陆锡熊等认为,台阁体是伴随明代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流变的,它形成于永乐,流变于弘治、正德之间。四库馆臣之台阁体文体说及流变说,较为客观地显示出台阁体发展的阶段性,以点带面地反映了台阁体发展的情状。  相似文献   

6.
叶毅 《福建通讯》2000,(4):45-45
古代臣下给君王“进言”,的确难度很大,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作为重臣的第一“本领”,就是如何说服君王。那个时期,臣下们为了所谓的“进言”,真可谓绞尽了脑汁。  相似文献   

7.
在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中,有三条与酒有关。 酒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有着水的外形,却有火的性格。它能助兴,也能败兴。它可以让人豪气干云,气势磅礴,无往而不前;也可以让人逃避现实,在朦胧中实现虚拟的自我;也可以让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可以让人意志消沉,颓唐没落,虚度终生;也能让人性格行为偏激怪异,与世事格格不入。 我国关于酒的历史渊源流长,酒文化丰富而盛行。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9.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0.
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相似文献   

11.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12.
明太祖朱元璋“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 作为亚圣,孟子的火气很旺,思想中也颇有一些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恶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名言。  相似文献   

13.
“虚静”是一种张力状态,“虚静”的功能效应与张力存在有极大关系.从静态来看,作为创作主体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虚静”在“不动之动”的紧张制衡中勃发出无限张力,充满了巨大的势能,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从动态来看,以虚静到极点的心灵去映照大千世界的“飞跃的生命”,其间的张力可以中断现实的时空,打开心理的时空,从而达到无限和无穷,冥合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实现艺术功能上的“核骤变”.  相似文献   

14.
为臣不易     
“为臣不易”这块匾,是我最近在承德北部山乡的一座古庙中看到的。庙乃是苏武庙。苏武庙挂这块匾,实在是太恰如其分了。苏武身为汉臣,身陷异国,忠贞不屈,牧羊十九载,堪称一代楷模。 问题是苏武牧羊的地方早被史家定论,是在贝加尔湖一带。而承德北部与之相隔甚远,缘何在这里建座苏武庙呢?当地人对此的解释却似有根有据:说苏武被释后,赶着羊群归汉,途经此地,人困羊乏,又等着朝廷的圣旨,便在此暂且住下。于是,这山上就有苏武的牧羊石,还有石头垒的羊圈。此外还有两件奇事,一是说山上酸枣葛针的尖刺本是横着长,因怕挂坏苏武…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公民导刊》2007,(10):55-55
《刘墉传》中有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刘墉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感到惊奇,又问:“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  相似文献   

16.
在倡廉反腐的新闻中,常可看到“跑官”的事。“跑官”者,即奔竞于权贵之门,用财物结交之而谋官也。有关这类人物“跑官”的种种神态,描摹最为形象生动的莫过于明代宗臣的《报刘一丈书》了。  相似文献   

17.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搞不清楚,经常出现本该使用“权利”的地方,却用成了“权力”,或者该使用“权力”的地方,却使用“权利”一词。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权利的内涵“权利”一词萌芽于西方社会,概念正式形成于罗马法。在英语中一般表述为“right”,主要有“正当的,正直的与正义,法律或道德相符合”的意思,对于什么是权利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1.自由说。把权利理解为一种法定条件下的自由,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  相似文献   

19.
聂林媛 《前沿》2013,(15):110-111
“女强人”“女博士”“第三类人”等名称是社会强加在某方面较出色的女性身上的习惯用语,这些成功女性又常常被描绘成事业有成、性格强硬、缺少女人味、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形象.“女强人”定型的形成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产物,其原因也是多方位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认知、群体社会心理、社会二元结构冲突、首因效应、传播机制等因素来探究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有歌曰:“酒色财气四堵墙,围成牢狱把人装;谁能跳到墙外边,平安无事乐无疆。” 看来,“四堵墙”既是人生道路的障碍,又颇不容易跳越,尤其对为官者来说,更不容易跳越。 以“酒”而言:为官者,出于应酬需要,饮上几杯,亦无可非议。然而,遗憾的是,时下 “是仙不是仙,一日三升天;是神不是神,一日三驾云”的“酒官”,却层出不穷。这些“酒官”在心怀叵测者设置的酒席上,身不由己,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其实酒杯里“淹死”的岂仅他个人?连社稷、黎民都在酒杯里啜泣…… 以“色”而言:某些心术不正的为官者,“饱暖思淫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