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分析广州市近年来侦破的毒品案件可以发现,广州市毒品犯罪涉及的毒品种类主要有四种,即海洛因、“冰”毒、MDMA(“摇头丸”)、氯胺酮(K粉)。其中,多年以来广州市一直是海洛因的国际中转站和国内主要消费地与集散地。“冰”毒在国内的消费市场有限,广州市在“冰”毒方面的犯罪类型主要表现为制造和走私两种形式。近年来MDMA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在国内日渐突出,广州市很快就成为国内 MDMA的主要生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以及氯胺酮的消费地和集散地。另外,随着广州市毒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当前广州市的毒品销售已经明显具备了层次化和网络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摇头丸,又称作“快乐丸”、“忘我丸”,是指做成丸仔状,内含MDMA(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成分的中枢兴奋型精神药品。在我国摇头丸的定义更为宽泛,凡是内含苯丙胺类毒品成分的丸仔都被统称为摇头丸。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摇头丸流人我国,历经10年的发展,该毒品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已非常普及,成为娱乐场所滥用情况最严重的毒品。摇头丸早期主要靠进口,现在则是进出口都有,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GC和GC/MS检验吸食"摇头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道兵 《刑事技术》2003,(Z1):35-36
1998年以前,武汉市的吸毒人员主要是使用海洛因、鸦片。但是近几年苯丙胺类毒品和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氯胺酮来势凶猛,公安机关查获吸食这类毒品的违法人员大幅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海洛因毒品的人员。这类毒品在武汉市的一些“的吧”内已经泛滥成灾,一些人吸食毒品后随着强烈的音乐疯狂地摇着头。根据武汉市公安局缉毒处清查“的吧”的情况,查获的嫌疑人有时竟然有高达80%~90%的都吸食了这类毒品。目前黑市上“摇头丸”通常是指冰毒、MDA、MDMA、氯胺酮(俗称K粉)以及其中两种以上成分的混合物。常用的检验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方…  相似文献   

4.
灌服摇头丸兔组织中甲基安非他明及其代谢物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丙胺类药品主要包括安非他明 (AM )、甲基安非他明 (MAM )、 3,4 亚甲二氧基安非他明 (MDA)、3,4 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 (MDMA )等 ,为人工合成的具有成瘾性的精神兴奋药 ,属违禁毒品 ,主要被制成摇头丸供吸毒者服用[1] 。在我国缴获的摇头丸中 ,多含有甲基安非他明。因此 ,在生物体内检测出甲基安非他明 (methamphetamine ,MAM )及其代谢物安非他明 (amphetamine ,AM)是服用摇头丸的重要依据。本文作者给兔灌服摇头丸 ,用液液微萃取法[2 ,3] 提取其组织检材中甲基安非他明及其代谢物安非他明[2 ,3] ,GC/NPD测定 ,研究甲基安…  相似文献   

5.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前夕,在上海警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今年2月15日成功侦破我国境内首起MDMA(欲称“摇头丸”)兴奋剂毒品大案的始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充分显示了上海警检合作,携手打击毒品犯罪的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6.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前夕,上海警方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今年2月15日成功地侦破了我国境内首起MDMA(俗称“摇头丸”)兴奋剂毒品大案的始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对正向我国逼近的21世纪新型毒品的缉查战斗开了一个先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毒品犯罪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它呈现出市场化、体系化运行的特征。应当从毒品犯罪现象这一犯罪学的基点出发,以毒品犯罪预防这一政策性的目的为导向,分析和反思刑法在反毒品犯罪中的角色和地位:刑法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毒品犯罪问题,但它仍然是对抗毒品犯罪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当前刑事司法的任务主要在于,将刑法适用的重点从刑罚的严厉性转向执法的严格性,将刑法的导向由形式上的公正转向在犯罪预防方面的有效性。将刑法的适用与犯罪学层面的研究成果(毒品犯罪的特征)以及刑事政策的需求(预防犯罪的需要)联系起来,是刑法面对毒品犯罪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简论非法持有毒品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1991,(6)
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决定》是打击毒品犯罪的法律武器和法律依据,它规定了若干具体的毒品犯罪,其中包括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故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是我国刑事法律中出现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持有罪。在刑法理论上,持有罪是指行为人因持有某种物品所构成的犯罪。从各国刑法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下简称《禁毒决定》)是我国有关毒品犯罪的一项专门刑事立法和处理毒品犯罪的基本法律依据。本文旨在就《禁毒决定》中的一些法律问题谈一些认识,以利于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刑法》对毒品犯罪有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但对在毒品犯罪中普遍存在的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的行为没有单独设立罪名,司法机关在处理行为人时,仍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中“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的,无论是否获利,均以贩  相似文献   

11.
台湾惩治毒品犯罪的刑法规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刑法即刑法典第20章的鸦片罪;二是单行禁毒法,三是其他一些单行刑法和非刑事法律中设立的有关毒品犯罪的刑法条款。本文拟对台湾刑法典中的毒品犯罪及其修改动向加以述析和研讨,以期有助于大陆刑法界对此问题的了解以及大陆刑法典中毒品犯罪立法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解析“摇头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根据近四年武汉市检测到的105种二万多片(粒)“摇头丸”的实践,列举了“摇头丸”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它们化学成分的分析并结合现时国家法律的规定,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别和五个品种,从而揭开了“摇头丸”扑朔迷离的面纱,指出“摇头丸”的传播就是冰毒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展对娱乐场所“摇头丸”的打击就是遏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同时指出,鉴于合成类新型毒品识别和检测的难度很大,科学技术会成为缉毒工作须臾不可缺少的必备武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三)》),对公安机关毒品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12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规定。为准确理解和适用《立案追诉标准(三)》,现就有关规定解读如下:一、《立案追诉标准(三)》的制定背景及过程1997年刑法确定了12个毒品犯罪罪名。由于刑法规定比较原则,有的毒品犯罪案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运输型犯罪 (不包括走私罪等涉及运输行为的犯罪 ) ,依犯罪对象的不同 ,主要散见在《刑法》以下条文中 :第 1 2 5条 (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非法运输核材料罪 )、第 1 71条 (运输假币罪 )、第 3 41条 (非法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第 3 47条 (运输毒品罪 )、第3 52条 (非法运输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对运输型犯罪的刑事立法由来已久 ,原《刑法》中就有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罪、运输毒品罪等规定。由于前几年这类犯罪的发案率不高 ,所以 ,未引起各界的太多关注。然而 ,近几年这类犯罪呈直线上升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上主要执行的禁毒公约是《麻醉品公约》、《精神药物公约》、《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与精神药物公约》.这些公约对缔约国都有约束力.加入公约,意味着在国内刑法中承认公约有关毒品犯罪的认定、范围、处罚原则等,所以,公约规定实际上是各缔约国禁毒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公约有关刑事方面的规定以国际刑法间接控制模式,制约各缔约国有关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 总结起来,以上三个公约中有关刑事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规定了毒品犯罪的种类及形式.公约规定的毒品犯罪主要包括:(1)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制、提供、兜售、以任何条件交付、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受国际管制的麻醉品和精神药物.或为上述目的而持有或购买这些物品的;(2)为生产麻醉品而种植罂粟、古柯、大麻等毒品原植物;(3)明知对方有上述(1)、(2)二项所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我国刑法中犯罪情节的概念我国《刑法》第10条明文规定了关于犯罪这个概念的定义。关于犯罪情节的定义,虽然在我国《刑法》中未做具体规定,但关于犯罪情节和从犯罪角度上理解的属于犯罪情节组成部分的量刑情节等概念的种概念却可以散见于我国《刑法》总则、分则及其组成部分,即我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军职罪条例》)、《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严惩治安犯罪分子的决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走私罪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贪污、贿赂罪补充规定》)、《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毒瘤与顽疾。毒品不仅严重损害吸食者的身体健康,还损害其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往往酿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此外,毒品亦是滋生暴力、违法与犯罪的主要源头,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关注毒品问题,惩治毒品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全球毒品泛滥与犯罪的主要特点与趋势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对全球毒品状况的报告,可以发现,近年世界毒品滥用与犯罪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毒品数量与滥用人口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代刑法理论中,有一种几乎是公认的观点,即犯罪的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其主要根据有二:一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不同犯罪阶段(有的认为是不同的犯罪形态),这些不同的犯罪阶段(或形态)是各自独立、互相并列或排斥的,是这个犯罪阶段(或形态),就不可能是另一个犯罪阶段(或形态);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0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里的“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之后实  相似文献   

19.
[案情]被告人沈某和蒋某等人获取了制造毒品MDMA(甲基苯丙胺)的实用配方后,沈某分别到东莞麻涌、南海黄岐,纠合他人设厂制造MDMA。被告人沈某在与被告人谢某、李某等人密谋在黄岐制造MDMA时,商定由被告人谢某、李某和郭某(在逃)共同出资,沈某联系技术人员被告人蒋某、金某等人并和蒋某负责采购制毒设备、原料,李某、郭某负责销售,郭某还负责叫人将毒品MDMA压制成摇头丸。被告人沈某、谢某、李某分别找来被告人邓某、詹某和叶某(在逃)参与制毒,三人也知道分工情况。之后,制毒工厂开始运作,并制造出MDMA。2001年…  相似文献   

20.
毒品犯罪主观故意的认定问题涉及到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许多问题,的确非常复杂,在理论与实践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毒品犯罪"明知"问题,即毒品犯罪的主观故意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