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是指工作人员按照他个人意愿和主观要求从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这个现象最近几年来在苏联甚为严重。它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颇大的消极作用。稳定劳动集体,减少劳动力流动的要求,现时常见于苏共领导人的言论,苏联党、政和工会的决议,以及苏联报刊书籍的许多文章中。  相似文献   

2.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苏联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生率不断下降,多子女家庭数量减少,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感到劳动力匾乏。而企业管理不善、经济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快、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又加剧了这一矛盾,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缺乏尤为突出。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苏联党和政府自六十年代起就注意吸引更多的退休人员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其理由是: 1.退休人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劳动力的重要补充。据统计,苏联退休的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1966年为一千六百万人(其中集体农庄庄员八百万人),1976年增加到二千九百四  相似文献   

4.
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开始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从限制和排挤富农阶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政策急剧转变,消灭富农阶级的最主要方式是强制迁移富农,由此出现特殊移民现象。在富农的划分、特殊移民的迁移、安置、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殊移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特殊移民仍为苏联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移民政策是苏联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相似文献   

5.
对于长期以粗放经济发展为主的苏联来说,充沛的、源源不断的劳动资源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自6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结构、教育程度、生活水平及工业化程度的变化,苏联也产生了工业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的现象。自70年代后期起,苏联政府对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而引起劳动力资源普遍紧张的状况引起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苏联全国就业人数为1.35亿。其中在工业和建筑业工作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9%,其次是农业和林业占20%,文化、教育、卫生、艺术占11%。上述三项占全国就业人  相似文献   

6.
长期来苏联劳动力匮乏,工人素质欠佳,因而劳动生产率不高,这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当代加速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完善和发展连继教育制度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便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此,苏联领导人一再强调:“为了使苏联社会坚定地向伟大的目标前进、每个新一代人应该在教育、一般文化素养、职业专业技能和公民应有的积极性方面达  相似文献   

7.
从70年代起,除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苏联外,多数东欧国家的建房政策发生了变化。国家投资建设的房屋减少了,而大量吸收居民的资金来建造住宅,使建房速度加快了。在劳动力紧张的国家,未来的住户参加合作建房的劳动,是对劳动力的一种重要补充。增加依靠合作社和个体建筑业建成的住宅的比例,有助于提高住宅的质量及耐用性,使住宅布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页1期l政治一个美国记者的访苏报道 经济经互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三 个趋向经互会东欧国家的能源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简介保加利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简 介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九八二年经互会对外贸易综 述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计划 的协调一九八三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形 势安德罗波夫政权和苏联经济展 望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苏联经济 的·间题和趋势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波兰经济困难中的一些主要因 素变化中的东欧科学技术政策苏联住宅建设的形式和组织管 理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人民福利的 改善情况)新技术革命与苏联的科技政策苏联科技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9.
苏联中亚细亚由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四个联邦共和国组成,它是苏联二十个经济区域中一个,拥有面积1.3百万平方公里。它具有穆斯林的风俗,好象是一个处于战争状态中的阿富汗和深受以色列革命风暴折磨的伊朗两国边境的和平小港,中亚细亚的苏联共和国经济在地区发展方面作为苏联的政治橱窗而呈现。  相似文献   

10.
1989年7月,苏联爆发了全国煤矿工人大罢工。这是苏联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它引起了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极大震荡,迄今余波未息。本文拟就苏联七月工潮作些粗浅的分析。一苏联煤矿工人的七月罢工是由众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一是工资制度的不合理。众所周知,矿工职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危险、最艰苦的职业。在苏联每生产百万吨煤就要牺牲一个人,而在顿巴斯中心区域要3~4人。每百万吨煤重伤的为6人。每年全国有1%的矿工得职业病。但苏联的工资制度并未反映煤矿工人这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尔街日报》1982年7月7日刊登戴维·布兰德的一篇文章《苏联经济杂志抨击神圣不可犯的共产主义计划和生产方式》。介绍苏联出版的一份发行量不大,但颇为惹人注目的评论苏国内经济问题的经济杂志:《经济和工业生产组织》,摘要如下:苏联的一家杂志说,苏联目前正由于燃料、原材料、设备、消费品和劳动力的短缺  相似文献   

13.
战时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内部的右倾变化主要是美国政治的自然走向,但苏联的一些做法加速了这个过程。苏联的外交言行不仅没有阻止美国国内对其不利的势头,反而刺激了美国右翼兴起。苏联拒绝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拒绝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给整个战后国际秩序造成缺憾。冷战起源不只是安全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安全问题,但恰恰是安全问题使得美苏走到了一起,并在一个体系内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经济问题其实是冷战起源最根本的问题,经济上不能走在一起,为冷战奠定了基础。1947年底,苏联先提出了两个阵营,这是政治上的主张;1952年又提出两个平行市场,这就是经济上的设计。苏联在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形成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而对立的基础是经济的切割。切割导致苏联后来错失战后发展机会。纵观苏联历史,苏联先后错失了三次改革的机会,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根源。  相似文献   

14.
苏联和东欧国家经历了一个颠倒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历史关系的过程。历史上,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在形成自由市场体制之后,如确认某些基本的财产权、强化契约关系、形成自由市场价格体制等,开始民主化进程。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则是在导入民主制度后再向自由市场过渡。因此,在先导入民主制度的苏联,在向自由市场过渡中,公民是否能忍受自由市场改  相似文献   

15.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就预言,在苏联“一旦共产党分列并陷于瘫痪状态,俄国社会的动乱和弱点就会以难以描述的形式暴露出来。”因此,“如果发生什么破坏党这一政治工具的团结和效力的事件,那么苏联便可能在一夜之间由最强变成最弱而最可怜的国家社会之一。”不论这一陈旧的政治话语在当时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思维,而在今天看来它却无可辩驳地凸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事实:苏联的解体和苏共领导权威的衰变是  相似文献   

16.
苏联与朝鲜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战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在众多与朝鲜战争有关的国际因素中,苏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苏联与朝鲜战争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苏联是朝鲜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朝鲜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朝鲜战争;(2)北朝鲜首先发动的军事进攻,事先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和支持;(3)中国出兵朝鲜承受了来自苏联施加的一些压力;(4)苏联空军的秘密参战,意味着苏联事实上参加了朝鲜战争;(5)苏联对朝鲜停战的实现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苏联虽然没有公开参加朝鲜战争,但在战争的缘起、爆发、进程和结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战争的后果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苏联历史档案纷纷有选择地解密。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不仅为我国的苏联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我国的苏联史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科学地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准确地总结苏联历史的经验教训,提供了第一手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武装力量一直被苏联作为维护超级大国地位的基石;它在东欧的驻军是苏联对该地区取得支配地位的保证;它通过向第三世界倾销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又为苏联扩大影响提供渠道。在国内,军队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作为民族骄傲和团结象征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意识形态上,苏联一直把东、西方之间的战争看作两大社会经济制度的大决战。出于政治和军事理由,苏联武装力量在国家资源分配上享有绝对优先  相似文献   

19.
首先一个问题,苏联当时对战争是否有准备?停滞时期历史文献对此的解释是,苏联对法西斯的入侵无充分准备,因为历史给予了过分有限的时间以武装和重新组织红军。而法西斯德国的军事潜力、工业水平、对战争总的准备情况都胜于苏联。由此得出结论:战争初期苏军的失败是必然的。现在是重新评价这一论题的时候了。历史事实完全是另一回事。战争前夕苏联具备反击任何侵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