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勇 《今日海南》2007,(12):39-39
《大学章句》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传统国学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为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的重任,更应该汲取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养分,注重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罗庶长人是要有修养的,被称作东方"圣经"的《四书》,其中的《大学》就有关于修身的论述:"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5.
《群众》2020,(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修身?《诗经·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7.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8.
陈朋 《群众》2019,(12)
<正>古人有言,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4,(11):71-71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清廉是政治之本,腐败是亡国蠹虫。已为而悔,莫若早戒;患至而忧,不如预谋。治天下国家,心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劝君为官一身清,留得身后政声明。  相似文献   

10.
壹 治身与治心并重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在养生问题上,曾国藩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他力图做到身心并治、口体兼防,要旨是养生以治心为主,以不药二字为准。他曾在家书中指出了具体的治心与治身之法。  相似文献   

11.
杂谈漫笔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苑》载:孙叔敖即将就任楚相之时,许多人前来庆贺。有—位老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听后,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给自己敲了警钟。拜谢之后,他再三表示愿闻余教。老人见他通情达理,又告诫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9,(2)
<正>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相似文献   

13.
姜少勇 《政策》2007,(2):60-60
地方换届选举,人们还是习惯画“正”字唱票。一位代表说得好:“这个‘正’字,可以提醒当选人自觉做到心正身正行正。”虽然说有点望文生义,但细细揣摩却发人深思。正,即不歪不偏。心正身自端,心歪行易偏。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心正是第一位的。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心宜正,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所谓心正,就是指做人做事的心态、动机和出发点不偏向、不倾斜。心正,是一种优秀的品格、人格的力量,是一个人思想、信念、情操、意志的高境界。春秋时有一个叫黔娄的小官,毕生追求“宁可正之不足,决不斜之…  相似文献   

14.
高校管理中充满着哲理,是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中国传统的与文化原理一致的管理法则是“治心”。西方管理的特点,着重点是“治身”。我们应努力实现“治心”与“治身”的互补整合,提高高校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禀持为政之德、恪守担当之责、善谋履职之策、保持谦抑之心、规避贪欲之险,把强自身作为领导干部的履职根本古人说:"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谋求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严于律己、率先  相似文献   

16.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从基础工作、基本制度、基本能力建设抓起,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了具体抓手,对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制定标准体系,明确操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以项目化方法推动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相似文献   

18.
青年学堂     
正人生老子有很多观点,你不一定同意。例如,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又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但其朴素辩证法,你不能不服。某些人生哲理,你也不能不服。例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洒脱,"功成、名遂、身退"的自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心境,"曲则全,枉则直"的胸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发现,"知其雄,守  相似文献   

19.
正治国先齐家。从古至今,家风都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  相似文献   

20.
正"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只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才能行稳致远。近年来,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等问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迫在眉睫。必须大力推进"五网"(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建设大会战,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