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明标准问题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热点,长期以来,学界也是对其争论不休,形成了诸多观点,其中影响较大就是"结论唯一"与"排除合理怀疑"这两种标准。新《刑事诉讼法》写入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这无疑是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大改革。本文将通过阐述"排除合理怀疑"的存在意义及其与"结论唯一"的关系,探究新刑诉法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
戴萍  赵靖 《法制博览》2013,(10):10-12,3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据制度一章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修正证据概念、修改证据种类、重新解释和定义证明标准、确立证明责任制度、修改证据规则等等。证据基本制度面的重大改革,必将影响司法实务界的连锁反应,并直接作用于司法实务中的个案处理。因此,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施行之初,从实务运用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的证据制度展开探索性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精神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双柱 《法制博览》2015,(8):177-178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中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但是对这一新增程序的制度涉及还不完善,尤其对于至关重要的证明问题规定不够完善合理。从这一程序的性质入手,讨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等问题,对进步一完善该程序的证明制度具有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笑笑  应韬 《法制博览》2014,(1):196+195
证据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恰当裁量刑罚的基础,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根据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唯一。证据是办案的基础,定罪的前提,是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保证。比如强奸案件,由于其本身的私隐性等特点,决定了此类案件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证据单一、客观证据少、书证少、直接证据少,相反的间接证据多、言词证据多等状态,故对与强奸罪的证据如何认定以及标准等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在明确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完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55-156
"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以非法言词证据强制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自由裁量排除规则、瑕疵证据补正规则为基石的证据排除体系。实践中,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规则,前提是要正确地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瑕疵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独特的规定,它的规定适应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的实际需要,有其规定的合理性。理论上,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在违法程度、侵犯权益、对案件事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在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实务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案卷材料等方式来正确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  相似文献   

7.
王樾 《法制博览》2013,(5):17-18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刑事证明标准,将刑事证明标准进一步完善化、具体化,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首次把排除合理怀疑引入到证明标准之中,从而使这一标准从法官主管自有判断的标准变为依据逻辑和经验常识等知识进行综合判断的标准。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内涵和证明条件,以期为正确理解和应用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陈珑 《法制博览》2013,(1):122-123
在民事诉讼中常有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采取毁灭、隐匿证据等手段致使负担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遭遇证明困难或者证明不能的证明妨碍现象。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纠纷进入民事诉讼的视野,由于医疗诉讼本身具有专业性,以及医疗诉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证据偏在现象,致使证明妨碍现象的发生与日剧增。鉴于此,从医疗诉讼的角度出发,反思我国现行规制医疗诉讼证明妨碍的立法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成为现在证据专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14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其中对技术侦查措施有了跨越性的规定,不仅规范了我国侦查措施的实施,使其有法可依,而且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也是突破性的改进。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没有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操作的具体规定以及适用范围、批准程序和利用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的保护措施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想我国司法制度实质意义上的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对立法制度的修正。  相似文献   

10.
证据的概念在证据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和学习证据法学的基础,对证据概念的不同解释和规定,直接影响到证据制度中的其他相关问题。而学术界关于证据概念争议一直很大。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抛弃了沿用30年的"事实说",正式确认了"材料说",证据"事实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说有何优势得以取代"事实说","材料说"是完美的证据定义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来回答。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法当中,证据制度是其中的基本制度,而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且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刑事诉讼案件的定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为此,我国从刑事诉讼案件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旧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完善与修改,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新《刑事诉讼法》,从而令证据制度更加细化、科学,可操作性增强。在此,本文将以新《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关于证据制度的完善与修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分析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项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修订后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含和意义、界定、诉讼阶段与排除机关、启动程序等几个关键环节,加深了对新修订《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198-199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如何采信行政机关获取的言词证据"这一问题的规定,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是发生了冲突,笔者根据自己的一点认识,结合这种立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付琳  杜旅军 《法制博览》2013,(9):138-139
从两起笔者所承办的"零口供"案件来看公诉环节中的证据要求,证明标准,以及检察官在审查起诉案件过程中心证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贾子豪 《法制博览》2023,(15):148-150
禁止以欺骗的方法取得证据早已被《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理论上,侦查讯问中允许使用讯问策略,包括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讯问策略。但是对于如何确定合法与非法的讯问标准一直难以统一。采用欺骗的非法收集证据方式与采用合法的侦查策略存在着一个相互交集的区域,只有对该区域界限做出明确的认定才能更有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以来国内学者都在试图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认定标准,但由于司法实务的复杂性,很多判定标准都过于抽象,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如果将抽象的认定标准与具体的欺骗类型划分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认定标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辨认作为一种侦查措施在锁定犯罪嫌疑人、搜寻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刑事诉讼法》将辨认笔录作为证据正式立法,结束了理论界对于辨认笔录证据种类问题的广泛争论,但如何保证辨认笔录的真实可靠性,避免冤案、错案的发生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辨认规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新增"电子数据"证据这一证据类型,标志着"电子数据"被赋予了法定证据的身份,拥有独立的证据地位。但我国关于"电子数据"制度规则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滞后性,使得电子证据的适用成为司法实务中无法回避的证据难题。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势必带来诉讼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的频繁使用,故其相关问题亟待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8.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修订后为加强境外追赃追逃进行的法律制度设计,对检察机关的工作提出挑战,检察机关应当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建议适用的制度,明确其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异同;也不应因被追诉人不在席就变动证明标准,避免审查起诉环节被人质疑是否有违公正;同时应当在审查起诉阶段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实现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李鹏举 《法制博览》2013,(10):207-208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这次修改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彰显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核心,体现着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其变化也与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出发,揭示了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制度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等方面彰显出的司法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优敏  张捷 《法制博览》2013,(11):191-192
新《刑诉法》、《高法解释》明确了非法证据的相关规定,但较为原则,有待细化。本文从非法证据概念、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证明责任、标准、救济程序等角度,对非法证据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理解,并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