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进 《人事天地》2010,(21):31-32
当前对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的较多判断,是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进入了所谓"后危机"时期。在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久违的经济正增长,但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现在面临史上最差的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暂时回升是美联储的干预和低利  相似文献   

2.
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最终到经济实体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波及全球.引发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性的就业萎缩。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就业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就业形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政府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浅层原因是次贷危机,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的偏离过度,带来的能量积累已经达到爆发危机的程度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国内和中国的影响。提出了几大应对措施,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对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现在还在向更广领域的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涌现,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并预测2009年将是全球最困难的一年,各国虽己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措施,但都尚未真正取得实效,整个危机尚未“探底”,仍处于发展演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17日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国会通过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签署为法令的一周年。这个法令的全名是《2009年美国振兴和再投资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实际包括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组成部分:拯救、振兴和投资。从拯救危机,将经济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来看,《法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的较多判断,是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进入了所谓"后危机"时期.在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久违的经济正增长,但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现在面临史上最差的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暂时回升是美联储的干预和低利率推动的,这只是短期的,随着政策刺激作用减弱,失业率还会上升.而作为投资者的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分析这次金融危机与1929-1932年大萧条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允许金融体系垮台,而是给它上了"人工生命维持器".他认为经济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  相似文献   

7.
亚洲金融危机在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了能够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机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危机导致美国进口的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下跌,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市场;三是危机为美国公司兼并收购亚洲企业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参与解决危机过程中,美国在亚洲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据世界银行预测,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2%,2014年会达到2.8%,危机已过5年,仍未出现以往危机过后的7%-8%的增长反弹,而且,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率也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日本经济的复苏迹象是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股票市场的虚热所致.2012年的经济增速是2%,2013年也只是2名,2014年则很可能降到1.4%。欧洲经济也是同样情形,主权债务危机的暴风骤雨似乎过去了,但希腊、西班牙等国失业率高达26%,仍需依靠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经济的运转。  相似文献   

9.
在矛盾突显的后危机时代下,“再工业化”的提出是美国坚持“领先战略”的本质要求,是在新能源革命催化下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果,以应对新兴经济体的“赶超战略”和改善自身经济的失衡程度。文章基于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几点认识,认为美国“再工业化”在微观层面上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构成了冲击效应,分解为壁垒效应、锁定效应及倒逼效应。为此,在后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应逐步由模仿导向到创新导向转变,增强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制造”的替代性挑战和规避“模仿陷阱”。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2008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颠覆了美国的金融格局,进而席卷全球,重创世界经济。叱咤风云的五大投行一夜之间如遭大劫,冰岛的国家经济一度濒临破产边缘,“金砖四国”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全面暴跌,市场前景一片黯淡,世界仿佛掉入“2012末日”般的惊恐和混乱之中。——美国资深金融人土格林斯潘将这场风暴称为“百年一遇的危机”,堪比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这一年多时间来,人们深感其份量!  相似文献   

11.
新词解释     
《社会主义论坛》2008,(10):31-3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为亚洲经济的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火车头”作用。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所以 ,其运行状况和未来走势一直倍受世人关注。本人认为 ,强劲增长中的美国经济面临着几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被解决及被解决的程度 ,将关系到未来几年美国经济的走势。一、迅速增大的高贸易赤字1991年以来 ,随着美国经济摆脱危机进而进入新一轮高涨 ,其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也逐渐恶化(见表1)。尤其是1998年以来 ,美国的商品贸易赤字、商品和服务(非要素服务)贸易赤字及经常项目赤字…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世界经济经过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正在波动中缓慢复苏。这次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不少发达国家负债式增长不能持续。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2010年世界新增失业人口,55%在经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都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全球失业创历史新高,达到2亿人,其中年轻人占1/3以上);国际金融体系脆弱,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下旬,一场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向全球蔓延,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撰文指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大,恐慌程度罕见,危机的复杂性超过以往。那么,这场危机对我市农民增收有何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面临那些困难?本文就金融危机下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随着美国著名的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和华尔街的企业破产率直线上升,这场“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已经变成了一场罕见的金融海啸,并迅速席卷美国及与美国相关联的全球经济,其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是骇人听闻的。本文通过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分析,预测未来经济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打击未来的经济犯罪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加速东移,美国对重点地区的战略关注度也开始调整,导致地区安全环境发生变动,这些因素对进入"交流年"的中印两国关系有重大影响。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虽不乏亮点,但双方安全领域的互信仍显不足,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不安"倾向。  相似文献   

17.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刻不容缓。“深入推进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根本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重庆举行的2010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无疑与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我们应当借危机之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一是充分注重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内需和外需两个轮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提升和自主品牌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从2009年12月开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拉开序幕,随后危机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希腊危机已经不单单是希腊自身的公共财政问题,现已对其周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更可怕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风波最后的落脚点在欧元、英镑等重量级货币的前途命运上。为了防止危机蔓延,力保欧元稳定,2010年5月10日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共同出资7500亿欧元,  相似文献   

20.
杨英杰 《理论前沿》2008,(18):F0002-F0002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近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发生的市场动荡,在战后时期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仍在持续,对世界经济造成的风险累积效应何时、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山来,仍是一个未知数。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风险是流动性危机。美国财长保尔森7月2日在伦敦发表讲话时再次呼吁银行继续充实资本规模,确保可用信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