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在对其战争责任的态度问题上不断与亚洲其它国家发生冲突。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否认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对邻国所犯下的罪行。历史教科书、官方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最近的“慰安妇”问题,成为亚洲人民关注的热点。2003年1月1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任以来第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他已于2001年8月13日和2002年4月21日两次参拜,遭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这一次,在包括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声中,小泉仍然我行我素,并且声称以后要年年参拜。这更使问题的争议达到了白炽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过去半个世纪之后的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在日本政府未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作彻底清算之际,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却日趋嚣张,不断向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发起挑衅。几年来,改宪的争论、新防卫指针的制定、历史教科书问题、政府高官的靖国神社参拜、海外派兵法等等,一幕接着一幕,不得不令人们睁大眼睛:日本究竟要干什么?日本将往何处去?特别是曾经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之苦的中国人民自然对这些事件更加敏感。我们要捍卫和平,发展中日友好,应该对这些事件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2001年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在中日、韩日之间乃至亚洲和世界上再次引起轩然  相似文献   

3.
今年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第61个年头了,“作为当年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发动者之一,日本是有责任深刻地反省历史并向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国家和人民道歉的。”然而,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频频修改和平宪法……这一系列不和谐音使曾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不禁要思索,“日本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度”要了解日本,不仅要摸清其历史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从中探究日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提炼出影响日本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武士道。研究武士道产生、发  相似文献   

4.
一 2005年,对于东亚各国近现代史有着何种意义?如果今年走遍韩、中、日,考察这三个国家在纪念和回顾近现代历史的大事件时,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的主流精神的异同.从总的印象来看,在中国,到处可以听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个口号,旨在让国人对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政府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起记忆,以避免这段耻辱的历史重演.在韩国,到处可以看到"光复60周年纪念"的一系列活动,为了唤醒国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的殖民统治带来的亡国惨痛之记忆,而认识建立和建设国家是多么重要,进而让国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类似的企图.在韩国光复60周年之际,经过斗争争取来的民主化使国家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更加扩大,韩国对相当一部分怀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抗日英雄加以平反,授予勋章.但是,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常去参拜而引起邻国激烈指责的东京靖国神社大门旁边却挂着一个"日露(俄)战争100年"纪念展览会的牌子.这样做也是为了再唤起国人的强国梦,不忘过去帝国的"光荣历史",他们不顾邻国的反对,试图再次开始脱亚超欧的远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争赔偿与美国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菲律宾、马来西亚、东蒂汶等国时,当地民众团体进行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日本对慰安妇给予赔偿,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以及篡改历史教科书。战争与战争赔偿已经不再是一个醒目的话题,然而对于站在新世纪人口处的日本与东盟(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却依然现实地影响着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本文拟从冷战体制下美国的东亚政策对日本赔偿政策的影响出发,阐明日美应承担的责任,分析"战争赔偿"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日本的对外赔偿作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特例,是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结果之一,配合了美国遏制战略的开展,亦使得日本推行"赔偿外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了介绍靖国神社及靖国问题的由来,中国和日本对靖国神社问题的不同观点,其次分析日本的国家神道与靖国问题的关系,着重从文化角度对靖国神社问题加以解读,从一个侧面破解困扰中日关系中的靖国神社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几次修改,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全面恢复了对包括战犯在内的军人军属抚恤工作。无论是刑死还是狱死的"战犯"均被视为因公死亡享受抚恤,战犯服刑期间仍被作为"在职期间"累积计算抚恤年金,服刑期间伤病者另可以享受"伤病抚恤",战争罪犯俨然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享受优待。日本政府从立法层面恢复对战犯的抚恤,对日本社会的战争认识和战争记忆的重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此后甲级战犯被靖国神社合祀的社会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16):30-31
<正>1.霉“军”复苏岸田文雄近日配合靖国神社的春季例行大祭,以“内阁总理大臣岸田文雄”的名义供奉了被称为“真榊”的供品。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称,中方坚决反对日方有关靖国神社的消极动向,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中方敦促日方切实信守正视并反省侵略历史的表态和承诺,彻底同军国主义切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认识问题日益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紧张、国民感情大滑坡的重要原因。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制造历史教科书事件、发表泯灭人类良知的奇谈怪论,刺激当年受害的邻国作出强烈反应,引起外交抗议或民众示威,对东北亚区域自由贸易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消极影响。若追根溯源,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与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及其衍生物"终战史观"关联密切。诏书的发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战败前夕美国与日本相互博弈的结果。总之,日本右翼势力历史认识问题缘起复杂,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把握其实质。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是武士应当遵循之道,是经由平安、镰仓、江户等多个时代,历经千年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武士道精神由宗教、儒学和军事训练三大方面构成,最初是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走上历史舞台的。近代以来,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曲解利用,成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工具。深刻认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和军国主义的危害性,是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避免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日两国对二战期间一些历史问题的定性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原有的分歧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再度表面化,尤其是两国围绕慰安妇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争端已经对美日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价值因素在美国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美国国内的主流思潮一直主张应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规划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对策,因而采取了"积极旁观、适时介入"的原则,在努力避免成为相关方的同时,必要时也对日做出适当反应以控制局势,防止其干扰美国在亚太的整体布局。随着安倍政府追求国家正常化步伐的加快,美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互动已影响到两国之间的互信,而美国对此的掌控能力也可能因此而下降。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在内阁更迭之际,拥有任命内阁首相大权的天皇,不直接指定继任首相,而是就首相人选咨询于一些特殊集团,这些集团将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奏荐给天皇,再由天皇降旨给被奏荐者,命其组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产生继任内阁首相时的奏荐机制。首先从制度层面分析这种奏荐机制何以能够产生和存在;进而分析参与奏荐的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重臣等势力的构成及性质;并依据不同时期参与奏荐的主体的演变,将奏荐的历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阐述。通过奏荐产生内阁首相是近代日本有别于其它国家的一种政治现象,体现了近代日本天皇制非立宪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次大战正式结束。至今,那场战争已过去50多个春秋。但是,对这场战争中的侵略行为某些日本人并没有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特别是近些年来,日本一些政界人物等时常大放厥词,不断否认侵略历史,再三为日本的侵略战争进行辩护。1993年8月10日,日本政治家细川护熙在就任首相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二次大战发表了其本人的看法:“我本人认为,这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战争。”当时,后来亦任首相的桥本龙太郎(当时任日本遗族会会长)马上站起来反驳道:“细川的讲话让阵亡者遗族…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那些极力鼓吹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文流被从教师队伍中消除了出去,当时使用的各类教科书被收缴,打着军国主义和超国家旗帜的“修身”课,日本历史及地理等之类的教学亦被迫停止。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在解冻关系的初期谈判中,对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各有战略考量。美国的战略利益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势力均衡,维持美日关系比改善美中关系更重要。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免遭任何强权威胁,同西方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尼克松的谈判策略是给中国造成对美苏日的"三怕"。毛泽东则摊牌:中国根本不怕美苏日来华大打,已准备应付最坏局面。折冲樽俎之下,美中的共识是反对任何国家谋求亚太霸权,反对日本向本岛以外扩展军事力量、染指台湾和朝鲜半岛、插手"台独"活动。但对怎样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美中双方认识不同。美国承诺将阻止日本奉行损害中国的政策,但坚持认为现行的美日关系能制约日本扩张军力,而听任日本自立则将使其出现致命的民族主义。中国对废除美日安保体系的态度在疑虑中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 走向完全独立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屈辱的临时协定:柬埔寨在日本占领末期发布独立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山玉成首相呼吁国民利用政治真空维持独立。一九四五年十月三日举行国民投票,取得人民的支持,而且声称不以承认独立作为前提则不同法国进行交涉。一星期后进驻金边的英法联军以对敌合作嫌疑将松俄坦首相带往西贡。法国鉴于前几个月爆发于西贡的越盟抗法教训,逮捕了反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中韩爱国军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悲壮历程,纪念抗日民族英烈之时,探讨日本军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逐步扩大侵略战争,得逞于一时并急剧膨胀,最终以惨败告终的过程,评析日本朝野曾经痴迷其中的“满蒙情结”,即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图谋,对于总结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展望21世纪东北亚和平发展前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百废待兴,教育也面临着一次重生。在外界压力和国内人民的抗议声中,它不可能走回军国主义教育的老路。这体现在它的换代性改革中,但是与战前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它不可能与其一刀两断。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9.
安倍晋三第二次内阁期间是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非常“显著”的时期。安倍在第二次首相任内,经常出访中东,特别是重点加强与中东海湾重要能源出产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对中东能源外交主要涵盖了石油与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领域。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是各种因素合力推动下进行的。日本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首要目标是要绝对维系与确保日本中东能源进口安全,以为日本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提供绝对支撑与保障,同时适时乘机扩展和彰显日本在中东地区能够发挥出的独特外交影响力。日本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面临着不少挑战与问题。未来日本能源消费结构还是相当程度上要依赖油气等化石能源,所以,未来日本客观上无法避免地还要继续深化与拓展对中东能源外交。而是否能够有效深化对中东能源外交,将是检验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与日本整体外交智慧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行的两次大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后来断断续续进行的仍处于其延长线上的制度改革,在促进日本政治体制转型与政治生态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自民党的中央集权化。自民党内以派阀为代表的非正式组织功能弱化,以总裁为中心的执行部的重要性增强,权力向以总裁为核心的执行部集中。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政治制度改革的两大制度性效应即内阁首相权力的扩大与自民党总裁权力的集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出现"首相支配"现象。"安倍一强"的出现,是自民党中央集权化趋于成熟的象征。强大的首相(总裁)权力仍然存在不能有效控制的空间——参议院。与众议院选举制度不同、议员任期不同以及宪法赋予它的法律权限等制度性安排,使参议院具有高度独立性,同时,自民党只要不能单独控制参议院过半数议席,与公明党在参议院的联合便不可或缺。首相则有必要在参议院与联合公明党共同通过法案的参议院自民党合作。参议院成为自民党的"软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