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试析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正成为一个地区热点问题,美国、日本、东盟等域内外国家已经提出或正在推进相关的合作机制。从合作目标及合作紧密度方面分析,这些机制呈“多层次”结构,包括军事联盟性质的合作、有倾向的平衡合作、多边及双边合作和技术性多边合作等。从战略意图分析,美国及其盟国试图以传统安全合作机制调控该地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进程,东盟则希望平衡各方力量,并借助大国提高自身安全能力。因此,在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建设进程中,充满了相互防范和激烈竞争的气氛。中国在该地区海域面临传统安全机制的结构性排斥和能源安全双重挑战,有必要在重视传统安全威胁的同时,以务实精神促进地区的功能性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和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  相似文献   

4.
时宏远 《南亚研究季刊》2020,(1):101-108,I0004
印度和澳大利亚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这主要表现在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建立海洋对话机制、推动地区海洋治理等方面。两国之所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主要因为双方都调整了海洋战略、均希望制衡中国、促进经贸合作以及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全球外交战略存在差异、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印度不满澳大利亚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印澳距离较远和经济关系不密切,两国在进行海洋合作时会受到一定制约。不过,由于双方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海洋合作。  相似文献   

5.
6.
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海洋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海洋世纪”的来临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海洋安全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1世纪初,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挑战可概括为三大现实问题、两大外部威胁和一大潜在隐患。要有效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必须实施综合安全战略,并确立以台湾问题为龙头、以中美关系为关键和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并举、立足近海与走向远海相结合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7.
泛北部湾合作与区域安全:关注南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流国际关系学理论以及实际的对外政策制定中,国家安全总是关键的考量之一。区域安全和国际经济合作,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一般而言,虽然安全问题不是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唯一变量,但区域安全与稳定、领土主权问题的合理解决总是有益于区域间的国家发展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正如“相互依存”理论所认为,  相似文献   

8.
海洋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在国家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近代以来,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制定海洋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战略内容之间差异较大,且彼此之间不乏矛盾之处。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日本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与调整的内在规律和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为此,本文通过海权论的理论视角,搭建了地缘特性—国家定位—战略需求—战略模式这一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分析框架,归纳了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中一脉相承的战略连贯性及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佐科就任印度尼西亚总统以来,高度重视该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推进了一些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土地征用、人力和机构能力、资金、投资环境及地区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下的重点合作领域,根据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以及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选择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是两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地域广袤,人口总数达2亿4千多万。当前印尼正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和海洋边界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约束下印尼与邻国的海洋边界问题,并阐述了印度尼西亚海洋政策的主要发展,特别是政府在解决划界问题和其他海洋相关问题上采取的措施。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意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海洋安全机制,但本文认为它非但没有利于海上问题的解决反而使其更加复杂。本文总结出印度尼西亚在处理海洋边界问题上运用逐案分析、各个击破的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来看比较合适于印尼管理其漫长的海洋边界,维护其国家利益。印尼政府处理海洋安全和其他相关海洋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果对马来西亚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和印尼作为海上近邻,共同面临着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如非法捕鱼、人口走私与恐怖主义等,加之两国顶层海洋战略设计的契合,两国开展了海上安全合作。澳印尼的海上安全合作兼顾双边战略框架与多边安全架构,同时在务实领域密切合作。两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果,在海上安全能力建设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了常态化合作机制。两国的合作关系呈现出合作领域主权敏感性低、供给不对称以及机制化程度低等特征。总体来看,澳印尼的海上安全合作对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并不构成直接威胁,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安倍晋三二度当选首相到菅义伟执政的近十年间,日本将加强海洋安全合作作为深化同东盟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和积极主动的举措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这既反映了它谋取地区海洋利益实现海洋国家目标的内在战略需求,也是遏制中国崛起及其日益增强的海洋影响力这一"外部因素"驱动的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印太战略设想进一步提升了东盟国家战略地位这一地缘层面的考量。由于受到自身"大国平衡战略"的制约、"选边站位困境"及中国新安全观的影响,东盟国家在实践中并没有对日本的相关举措表现出一味迎合的态度,这也使得未来双方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进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4.
电力供应保障是一个国家民生和工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印度尼西亚尚未完全实现电力普遍供应,快速的经济增长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电力供应作为保障,电力供应短缺仍是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也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开展电力合作提供了契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煤电、水电领域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当前,印度尼西亚电力产业对煤炭依赖程度较高,仍面临着能源转型的严峻挑战。中国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电力能源合作具有历史基础和现实机遇,伴随着印度尼西亚政府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放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明确电力能源领域合作范围和不断拓展电力能源合作空间,为推动更多的中国直接投资进入印度尼西亚电力合作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印度尼西亚能源法律政策的调整,中资企业可将水电、地热发电、光伏发电及电网建设等领域作为电力能源合作重点,合作方式可从电力工程承包扩展到电力项目投资,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拓宽与印度尼西亚电力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促进印度尼西亚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5.
常书 《国际资料信息》2011,(10):25-28,10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并无岛屿主权争端,但在纳土纳群岛,印尼与中越等国存在海域划界纠纷。印尼不属于南海问题的争端方,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积极扮演南海争端“调停者”角色,希望借推动解决南海争端彰显其地区大国的影响力,确立在东盟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越南出于“海上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近岸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大力发展“近海”渔业。然而,越南“近海”渔业意在凸显其单方面“专属经济区”权利主张和对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的主权声索,侵犯了我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将升温南海争端,损害地区传统安全,不利于共同开发和南海争端的良性发展;越南的“近海”渔业对南海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有不利影响,但客观上可能促进南海非传统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区国家如何在主权纠纷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安全治理及实现南海和平、稳定,这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南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治理理念、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与地区国家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愿景之间还有不少落差。归根结底,这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互信不足、缺失有关。南海区域安全治理的核心内容应聚焦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互信关系的建立,而致力于缓解与消除地区行为体"恐惧"心理与建立身份、角色认同的"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实现南海安全塑造一条理想的路径。南海"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虽与"安全共同体"相通,但它不强调一个集体身份的建立,而寻求在地区现有安全态势基础上致力于中国、东盟与美国等主要行为体之间信任关系与身份、角色认同的确立。惟此,南海地区建立"安全共同体"的标志———"和平变革可靠性预期"的条件才有可能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18.
张景全  王璐  董益 《东北亚论坛》2020,(5):86-99+128
随着海洋事务的全球化,"海陆冲突论"已不再适应全球海洋局势的发展,泛海洋时代悄然来临。值此契机,中日两国应积极展开协调与合作以实现海洋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中日已在合作机制、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搜救等多个具体领域开展了一定的海洋合作,但受中日海洋争端的长期存在、日美同盟关系的紧密、两国海洋利益存在交叉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中日海洋合作存在合作领域过于集中、双边直接合作较少且合作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等问题。放眼未来,中日在已有合作领域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在"一带一路"与日本海洋战略对接、双边海洋合作与第三方海洋合作、北极事务、海洋人文合作等领域存在新的协调合作空间。双方应把握机遇,积极行动,推动两国海洋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东亚的安全形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安全困境的延续存在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发展;传统安全领域中困境的难以解决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合作的加强。从外溢角度看,推动东亚安全状况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合作对安全合作的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对传统安全合作的牵动,主要国家通过多边协调合作缓解安全困境的努力。中国应在推动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同国内外非国家行为体合作与国外公众建立联系、交流文化,以促进对本国理解的新型外交形式。广义上的公共外交包括一国政府直接对国内公众进行的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公共外交的概念、模式、实践、效果等。就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而言,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而对于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明显不足。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国和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1998年金融危机和民主化后,印尼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被认定为弱国家,2001年巴厘岛爆炸案后,国际社会甚至质疑印尼是否已是失败国家,使印尼面临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的双重危机。但近年来,印尼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全问题缓和,国际形象极大改善。印尼如何重塑国内认同和国际形象,并将两者统一于公共外交中?印尼公共外交的路径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印尼公共外交的目的与特点、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尼公共外交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外交与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