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建生  张婧 《学理论》2013,(9):203-204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逆反心理的反向性、二重性、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性等特点可以归纳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三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场白开的精彩,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课堂教学开场白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新课教学的了解。多维地,立体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开场白的优劣,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邓文锋  张道明 《学理论》2010,(17):227-228
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逆反心理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大阻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及原因,探讨消除或者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传统社会"私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及知行观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思考,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既对传统社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袁双 《各界》2009,18(10)
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职业学校的学风是社会风气、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自身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学风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心理.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主要类型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浮躁心理、矛盾心理、从众心理.职业学校要建设优良学风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严格的常规管理、科学的学业考核要求等策略,构建优良学风的养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潘代兴 《学理论》2013,(3):179-180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崔星  唐蔚 《学理论》2014,(11):213-214
高中阶段是每个学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高等教育的储备库。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质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在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全面分析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提高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如下:注重导课,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理科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从激发与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出发,结合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转变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三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强化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浅谈理论课教学的备课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洪伟 《学理论》2011,(15):307-308
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好一门课,必须要在备课环节狠下工夫。课上十分钟,课下三天功。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要想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师要在授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产生令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时下热门的话题,而作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中的均衡与公平,则是与学生联系紧密、学生受益最直接的一部分。就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分析,并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身上寻找出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做到课堂教学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心理学上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越是过分宣传某个典型,人们越是不买账;过分批评某人所犯错误,反而激起人们对他的同情;越是离谱禁读的书,一些人越是竞相购买,使之不胫而走……这类现象都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出多种特点。一是对立性:产生逆反心理的人,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把逆反心理当作大敌,说逆反心理的出现模糊了是非曲直界限,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心理抗体。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逆反心理象水,也是利弊兼有、长短共存的,大可不必谈之色变,问题只在于如何利用它。古代鲧治水,湮而塞之,反为其害;而禹治水,疏而导之,民得其利。鲧和禹面对的同样是水,只因治理方法不同,结果迥异。鲧的失败,在于只看到水的危害,一味的堵之、防之;禹的成功,则在于认识到水的利弊,巧用了分流疏导之法。同理,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妨换个角度,多去想想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在“巧用”上花点功夫。事实证明,如果运用得当,逆反心理也能为我所用。试举两例:例一,有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趣味心理学》,他为了使读者尽快了解书中第八章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内容为教师提供的只是一个能够进行课堂讲解的框架,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依赖,更不能让教材束缚了课堂。随着现在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即心理要素的活动,常常沿着人们已成习惯的轨道前进。而一些违背常规和定势的心理活动,则被人们视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问题,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同志从不同方面对逆反心理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但总趋向是一致的,即把逆反心理看成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应加以引导,以纳入正确的轨道。诚然,对正确政策的怀疑,对社会前进方向的彷徨,由此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强调某种正确的思想,就越有人不以为然;越是宣扬某一先进典型,就越有人有意疏远;越是重点批评某人的错误,就越是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与亲近……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态度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情绪,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逆反心理。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且降低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是当前思想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分析思想教育中各类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预防,对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超限逆反心理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的概念,一般地解释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解释为由于领导者反复、多次的无效组织,对同一事物几次不同的解释,简单而不实际的指令,及领导者本身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所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对抗的情绪。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增加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与青年的对抗情绪,影响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现代青年心理研究告诉我们,青年自我意识和自尊形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人感。同时,他们又处在性格形成阶段,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社会、领导、长辈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缺乏对他们的信  相似文献   

18.
熊冰玉  杨海燕 《学理论》2011,(12):306-307
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通过对史料的正确解读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先备知识,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最终让史料说话,形成富有创新性的观点。而不是囿于课本的观点,死背教科书之结论。  相似文献   

19.
郭锐  刘霁堂 《学理论》2014,(8):51-52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同一对象进行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指导中西医学研究人员的哲学思想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通过对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瘟疫论》的研究,探索发现中医古籍中的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以深刻理解中医学术形成的深刻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2)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班级中优中差生分类现象的存在显然与该思想格格不入,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的失误。本文将在"有教无类"思想的指导下系统阐述中学"中等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