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制于其规范以及迫于岛内各界强大的压力,台湾刘大陆经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然而,这一被称之为将使“两岸进入全新互动时期”的调整计划,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长期坚持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从此“松绑”了?两岸经贸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事实却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台商大陆投资已形成四大热点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建强 《台声》2005,(7):47-47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持续热络。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非认为,可以用“大、余、新、小”四大热点来阐述台资在大陆区域分布的特点和趋向。李非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四大热点分别是:“大热点”长江三角洲、“余热点”珠江三角洲、“新热点”环渤海湾经济圈和“小热点”福建沿海经济带。他还认为,近年来,台资沿东南海岸曲线“北进”已成趋势,但中西部地区能否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目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高辉  李峰 《台声》2004,(7):34-37
听说台商们回到家乡,和久违的亲友们一见面,乡亲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在哪里发展?如果台商是在上海投资,那他讲起来眉飞色舞,旁人听得也津津有味。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上海热”。 最近,两岸媒体上出现“上海热”这个词的频率低了,于是,有人猜疑,台商对上海的投资是不是  相似文献   

4.
澳华章 《台声》2002,(11):40-42
2001年12月底,大陆发表了一项统计数字,显示近来台商在苏州投资的脚步极快,已达台商全部在大陆投资额的20%。  相似文献   

5.
檀江林 《台声》2002,(6):16-18
从“亚太营运中心”到“全球运筹中心”1995年前后,台湾李登辉当局为阻挠岛内厂商大量转移祖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制定“戒急用忍”政策,采取种种手段限制厂商西进,而鼓励他们“南下”东南亚投资,并进而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但随着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血本无归,所谓构建“亚太营运中心”随之成为泡影。相反,那些敢于到大陆吃第一份螃蟹的台湾厂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如统一、顶新、旺旺、汤臣等集团不仅在祖国大陆站稳脚跟,获利丰硕,而且也成为最受大陆欢迎的品牌。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商大陆投资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本文从分析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以台湾制造业为例,对台商不同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空间集聚进行计量,然后根据相关理论对大陆台商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台商在大陆的集聚既受大陆政策的影响,又受大陆经济的影响;同时地区的市场需求条件、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人文区域环境、产业关联效应等都是吸引台商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勇素华 《台声》2002,(8):11-13
自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后,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台湾不断掀起“大陆热”,从到大陆投资、经商、打工到买房,可谓热浪滚滚来。与此同时,台湾学生也赶潮似的逐渐形成了一股到大陆求学的热潮。虽然台湾当局企图以不承认大陆学历来拖住台湾学子前进大陆的步伐,但是仍然阻挡不住其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欧美国家不再是台湾学生出岛求学的最佳选择台湾学生求学海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六七十年代掀起了高潮,最初主要流向美国和日本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在所有美国外来学生中台湾学生人数排名都是第一。从9…  相似文献   

8.
孙兆震 《台声》2002,(5):28-29
“对进一步开放两岸经贸政策表现消极,能拖就拖,在政治上却加快了‘去中国化’步伐,拼‘正名’,表现得颇为‘积极’。这样下去,后果令人堪忧。”对台湾当局近期在两岸关系上的表现,殷存毅教授这样评说。两岸经贸政策能拖就拖殷存毅现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是大陆知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从1988年开始就从事两岸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研究,发表了《跨越海峡的桥梁———两岸经贸关系评析》等著作,在港台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殷存毅说,从2001年11月多哈会议审议通过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两岸民众都期盼入世…  相似文献   

9.
陈邦钰 《台声》2003,(11):36-37
一群18岁到35岁之间的新世代,他们专业而自信。他们想抓住浪潮,西进大陆,在2005年之前,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月台湾继祖国大陆之后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半年多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政策作了哪些具体调整?是否真的放弃了“戒急用忍”政策?以下将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黄跃荣 《台声》2002,(4):45-47
史事丛谈大陆与台湾自古一脉相承,关系源远流长两岸经贸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清代两岸间的商业贸易更是鼎盛一时,台湾稻源源不断地输往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被誉“海外一大粮仓”。台湾米谷运销大陆,不仅对岸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正面意义,而且予今人很大的启迪意义。一、缓解了福建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由于福建地狭人稠,山地丘陵几乎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平原面积不足2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十分贫瘠,粮食常常无法自给,尤其是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缺粮情况非…  相似文献   

12.
孙兆震 《台声》2002,(8):14-15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20多年,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两岸贸易,还是台商赴大陆投资,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经贸纠纷,并且纠纷的复杂程度升高,解决难度加大。两岸经贸纠纷如何解决,成为两岸工商界人士尤其是台商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贸促会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长博士。他认为,仲裁是解决两岸经贸纠纷的一条快速、有效途径。据王生长介绍,目前解决两岸经贸纠纷的途径主要有双方当…  相似文献   

13.
艾启平 《台声》2004,(11):43-43
在内陆大城市武汉,街头的台湾店铺鳞次栉比,台商投资区内的公司、财团正一天天增多。台商在这里已四处可见,台湾已成为该市第三大境外资金来源地。  相似文献   

14.
杨晓明  徐波 《台声》2000,(5):16-17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进军祖国大陆市场 ,这充分表明了台商对投资祖国大陆的信心与日俱增。台资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较佳的业绩 ,成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人们透过陶瓷市场上那种竞争激烈、硝烟四起的场面 ,不难发现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台资企业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并且成为陶瓷行业中的佼佼者。每年一届 ,中国最高级别的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 ,都成为他们展示实力的最佳舞台。“大鸿制釉”和“福禄刀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北京举办的第14届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 ,他们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5.
李东序 《台声》2004,(11):92-93
建设部于 2002 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了打破垄断、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的意见,为台商进入市政公用行业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市政公用行业”是指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等为城市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必须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市政公用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居民对生活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公用行业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投入,增加设施总量: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邰宣 《台声》2001,(6):20-20
4月 11日,第五届澳门台湾商界大陆投资经贸洽谈会暨高新技术论坛在广州隆重开幕。该活动由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澳门闽台总商会主办,全国台联、广东省台联、广州市政府等单位协办。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柏年、澳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刘刚奇、广东省台联会长叶昶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所长杨国栋主持,澳门闽台总商会会长许自励致开幕词。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在会上致词祝贺。他认为该活动对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加强相互沟通,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祖国大陆将…  相似文献   

17.
18.
严俊 《台声》2003,(11):28-29
朋子,你好!给你回信拖了10天,电脑硬体故障送修,来回折腾周余。更糟糕的是我自己,已经退化到不习惯用手写字,太依赖电脑,这是很糟糕的事。连我都这样,如此下去,新生的“e世代”和再下去的什么都囫囵吞下的“吞世代”,躺在超前现代科技怀抱拒绝长大的“草莓族”们,中华国粹之书法和更许许多多的瑰宝靠谁来传承呢?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8·26”惨案的4个元凶已被判处死刑,真是不杀不足平民愤,台湾民间普遍叫好,我想你听到也一样出了一口恶气吧!新通过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调高居间中介者刑责,若意图营利者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50…  相似文献   

19.
邱立本 《台声》2004,(4):6-9
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甚至出现战后以来罕见的经济负增长窘境。对此,台湾岛内有舆论认为,是大陆“磁吸效应”造成两岸经贸关系过密的后果。然而事实却正相反。两岸经贸关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日益成为台湾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自2002年以来,两岸经贸往来已进一步成为  相似文献   

20.
读200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首气盖千秋的《谒延平祠》出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