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毅 《求索》2006,(11)
“不彻底”是张爱玲所特有的一种态度,是指导以宽容为内涵的文化品味,实现了爱情由浪漫向生存现实的妥协。从“不彻底”的艺术宽恕谈张爱玲的小说,分析与其创作基调相适应的艺术特色,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张爱玲的人生处世哲学,其二是写作态度。由此阐述张爱玲的艺术宽恕是广大的、无边的。  相似文献   

2.
蒋新平 《传承》2009,(1):58-59
其实在闲余的默思中,我们回到过去,想想远去的水缸、品味离弃的油纸伞、回忆那淡忘了的煤油灯,我们的心底照样也会涌起一阵浓浓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2007,(4):27-27
邵龙宝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化传统的所有复杂性来自于“新”、“老”传统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形成的难题。问题之根本在于,应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置于现实中去考察:文化研究必须研究现状.由现状出发回到传统,再由传统回到我们的生命存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就人的生存而言 ,现实总是充满矛盾和不圆满的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人是动物界中一个特殊的类 ,具有能动性。通过人不断地能动地反思和实践 ,事物的本质也总在不断地突破其现实的存在而向理想的存在转化。由于有了对这种转化的意识 ,人在生存中才满怀着希望和热情。  相似文献   

5.
原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无价瑰宝,原始美学是现代美学的长河之源,原始民族并没有等到阶级产生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活动,因而,原始美学不具有现代人追求的阶级美而在实质上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美。对于原始美学言必称阶级是行不通的。在这里,阶级美还仅仅是一种朦胧的展望,而共同的功利美则是活生生的现实。事实正是这样:原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赞美物质和功利。我们伟大而贫困的祖先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取生存,总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着赤裸裸的物质,而无暇去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筑师     
《创造》2006,(4):34-35
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艺术的追求。让张辉选择了建筑,借助建筑,张辉与众多建筑师们一起书写和记载城市的历史,在不停地创造各式空间的同时注入创新理念.展示出现实社会追求的“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7.
春节期间,年复一年的中国式返乡潮照例重演,这其中,以农民工为主的许多人在重温短暂的亲情后,将回到异乡继续没有“户籍”的生存,承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8.
张攀 《前沿》2009,(1):46-48
从以往哲学对确定性寻求的目标和方法可以看出.哲学已经离开了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哲学原本源出于人们的生活世界;要寻求确定性必须回到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确定性就在世界之中,就在人自身,这种确定性就是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活动即实践。这是所谓确定性的生存论意蕴。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即是确定性寻求之现实途径。提升实践的能力.就要基于人与世界的原初感性存在(交互作用或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借助于工具的改进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身上的“改革者光环”已日渐褪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及企业家开始剔除那些不现实的、虚幻及被夸大的“使命激素”,让“企业家”重新回到职业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上个世纪的那场被称之为“闻所未闻”、“地球的红飘带”惊心动魄的伟大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有一句话我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亏不亏,想想革命老前辈。在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就让我们郑重地以长征的名义想想长征两万五,想想我们怎样以实际行动纪念长征,弘扬长征精神,开创我们新的伟大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取消了观众评选,春晚的危机却仍旧顽强地存在。而这一次取消观众评选,也就只能让春晚的危机欲盖弥彰——只要春晚不回到现实的人生中来,人们也就有理由不走进春晚的世界里去  相似文献   

12.
公方彬 《人民论坛》2013,(24):31-33
"格瓦拉困境"在政治和精神领域中很难突破,其自我神圣化导致脱离实际甚至无视客观存在,结果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悬在空中不接地气许多走上井冈山或其他红色教育基地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穿越历史回到那个血与火,抑或"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尚未麻木的心灵都会受到感动乃至震撼,但回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13.
期待年味儿     
孟庄 《人民公安》2006,(2):14-14
眼见着日子过得好起来,也真是该想想办法“回到拉萨”了。除了饮食文化和麻将文化,咱们是不是要想办法给大伙儿的眼睛、耳朵也留点儿祖宗的玩艺? 总不能让孩子们以后老是土节不会过、洋节胡乱过,让老外看见了也丢份呀!  相似文献   

14.
董可木 《求索》2015,(2):62-66
图像学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性以及在作品的形式之下所涵盖的深层意义,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中,艺术家面对突变的社会环境用相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特殊时代存在的本质上的精神问题,因而,现代艺术应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及内在本质,表现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并时刻用敏锐的嗅觉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5.
傅守祥 《求索》2007,(4):186-188
作为一个颇具多价性的、富有争议的文学母题,作为古希腊文化对人类命运与生存境况的特别关注,俄瑞斯忒斯主题始终内蕴着古老而又常青的生命回响和神圣启示,各个时代诸多戏剧家借助它展现和寄寓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悖谬的反抗。法西斯统治下诞生的存在主义戏剧《苍蝇》,借助俄瑞斯忒斯主题的现代性呈现,明确而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由生存的问题,并以“行动”的选择与“自为”的存在作出了颇具现代意义的绝望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人声称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一元论已经走向末路,技术、理性、民主导致了今天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再跟随西方科技与民主的错乱舞步亦步亦趋,而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然而,科技并非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是现实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早已对此进行了解答;而且,以科技为主驱动力的民主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仍然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而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虚幻的伦理道德,并希望回到"前孔子"中去寻找这种道德,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7.
当"科技时代"突然回归"原始社会",现代文明没有了用武之地,高于生存需求的一切物质存在都失去意义时,生活又该何去何从?《生存家族》以科幻喜剧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求生本能,同时也让我们警醒:或许根本不需要小行星撞击,不需要外星人入侵,不需要生化武器,仅仅是停电,我们就可能一夜回到公元前.所以,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一切时,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与本领,才是人类应对灾害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8.
利奥塔将文化视为人与自身存在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他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当代资本主义将一切还原到计算利润与损失的现实主义文化所导致的"非人"状况进行了深刻批判。为了创造一种重新思考当代文化的工具,重建人与自身存在的内在关联,利奥塔回到康德,力图借助艺术的"非人"力量,捕获崇高的瞬间,以发现新的规则和行动方式,打开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0,(11):18-20
虽未到耄耋之年,但是半身行动不便、已近古稀的李仪,与晚辈交谈时,神情时常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一丝无奈。即便是说到几十年前的“无限风光”,也激动不起来,因为岁月不饶人,回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忧虑。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学者本雅明主张打破当下的历史连续性,重新揭示历史的内在意义,但由于他没有真正回到现实历史的内在性,所以,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批判.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对恶的历史连续性所展开的批判,但放弃了本雅明的理论天真,回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真实自然,于是,自然成了历史救赎的现实中介.但是,自然作为中介,只有在摆脱了人本主义历史观之后,才会对历史的救赎产生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