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众基础黄守权,刘兰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方式发展和更迭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因而人民群众就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它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先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源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深刻蕴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现实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标价值,也是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指向,也是制度自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8,(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他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社会制度的建构和创新,都是在人民群众积极创造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始终是制度建构和创新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确立的主  相似文献   

4.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迸发出来。一、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性质和宗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的人民性意蕴。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人民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的根本力量。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因此,在新时代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需要有一支基本的依靠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才能取得成功。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这是我们党在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现阶段社会各个阶段、阶层基本状况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理论上和思想认识上搞清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指导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伟大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对人民主体思想作了一系列新阐释、新发挥。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核心和起点,逻辑地展开论述坚持人民赋权主体地位、人民监督主体地位、人民历史评价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利益主体地位为逻辑归宿,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民主体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鲜活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政工师指南》2012,(5):92-93
几个必须坚持:定位“中国特色”主基调[报告摘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蕴涵新意]“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有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改革歼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纳要》系列辅导之十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秦刚民群众,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于社会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获得成功。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三个自信"。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化不同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的主体包括社会精英认同、普通群众认同和世界各国认同。不同主体是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进行认同的。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生态,尝试把文化生态置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进行研究,发挥不同文化生态在各领域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  相似文献   

11.
人民作为描述社会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实践的概念,由确定的阶级及其领导的社会变革性质为其确立基本属性。在历史唯物论语境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使人民成为历史中的根本力量。人民话语是对人民这一根本力量的产生、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的言说。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找到了人民这一根本力量,并通过革命及改革开放等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这一根本力量,人民由此而成为当代中国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展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人民话语始终存在于历史唯物论语境中,并始终呈现人民事物的实体性、事件性和过程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话语的实质。中国政治的兴衰成败将取决于能否明确政治权力同人民的关系,找到人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团结全体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造全党的主观世界,能动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这一武装活动的基本主体形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主体具有先进性、政治性、时代性和总体性等本质特征,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活动中发挥着教育、导向、示范和组织等重要作用。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素养,才能切实担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法治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民主性。现代民主的实质就是平等的社会主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平等、人权及社会正义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利。法治的民主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当代中国国家统治权的最终归属者;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决定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和法律确认了人民群众依法治国主体的地位。法治的规范性表明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即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公权力活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因为它必定是社会主义的法,必定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5.
童建军 《长白学刊》2021,(3):1-7,F0002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书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的进程中,辩证理解和深刻把握人民主体地位的精神要义和实践内涵,始终坚持人民是推动改革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共享改革成果的主体以及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性这三个内在相联的部分,更加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和形成改革合力,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前进》2019,(10)
<正>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一重要论述,从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革命意识、保持革命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党所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艰巨而又复杂  相似文献   

18.
卷首     
《协商论坛》2011,(10):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李红 《理论月刊》2002,(10):10-11
经济、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三大支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她必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她必然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党要成为先进理论文化的培育主体;党要成为社会高尚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主体;党要成为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吸收、继承、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其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性和力量,必须增强大众认同,表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四个维度。理论认同是前提;科学认同是关键;情感认同是支撑;价值认同是核心。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态度。增强大众认同,既要有制度自身的建设,也要有主体四个维度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的提高,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观照中形成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