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夫  关晚秋 《小康》2013,(5):84-86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认为宋朝"藏富于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较清明。但如果认真翻开历史,较较真,恐怕结论未必如此。宋朝官员的幸福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算是"国家公务员",自秦汉官员工资就开始实行严格的"秩禄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来发放薪饷。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不过无论与前朝还是后朝,甚至与当代相比,其官员薪俸之优厚,都是令人咋舌的。以宋朝的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主  相似文献   

2.
想不到官员也有自己的"粉丝"了。这或许真是社会的进步,官民之间零距离,官知民意,民知官情,也是中国社会由"官本"走向"民本"的标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众声喧哗”使得传统的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更多关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和官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于晨 《创造》2013,(1):100-101
"民生"问题,"民本政府"是近些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牢牢把握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这关键还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是否真正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说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离开了人民,政府执政的基石就会动摇,甚至出现无法预知的后果.当前,社会正处于官民矛盾集中爆发期,文风、会风问题,一度成为了矛盾爆发的重要因素.面对反映问题的基层老百姓,很多官员"一推二拖三弃",结果以不了了之收场;面对公众疑惑、人民的请求,一些官员满口套话、官话,引起公众反感,长期以往拉远了官民之间的距离;面对各种会议,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些官员高高在上、空话连篇、装腔作势、无的放矢,经常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  相似文献   

5.
王炳权 《小康》2012,(4):113
正全国两会闭幕后,由微博掀起的官民互动热潮却并没有消退,特别是40多位省部级官员通过腾讯微博表达"微心愿",关注民生问题,与"媒体开放日"相比,"微博开放日"更能赢得民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的官民对话体系中,你说我听,我做你看,已是一种固定程式。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的模式,实现了官民"零距离"交流,也让更多的官员从幕后走上台前。【背景资料】官员开博渐趋活跃,成为微博世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文章这样描述官员微博:"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内领导身份。他们用电脑、手机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他们是官员,他们  相似文献   

7.
<正>接下来我又要班门弄斧了,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做国家治理?刚才燕继荣教授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很赞同。什么叫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就是摆正官民之间的关系。请问在座的当官的人有没有被称作父母官的时候?请问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有没有被称作升斗小民的时候?这些词在我们的历史上、生活中大量存在,请问这个关系对吗?我们用钱"养"了官员,他们怎么成了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觉得国家治理的现代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官民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民众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等问题都慢慢浮现出来。而网络的兴起,无疑给民众提供了宽阔的言论平台,网民以极大的热情利用网络了解公共权力的运行情况,并表达自身的诉求。民间舆论与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审视着政府官员的言行,考验着官员的新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范以锦  邬茜 《人大建设》2009,(11):40-41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官民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民众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等问题都慢慢浮现出来。而网络的兴起,无疑给民众提供了宽阔的言论平台,网民以极大的热情利用网络了解公共权力的运行情况,并表达自身的诉求。民间舆论与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审视着政府官员的言行,考验着官员的新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最郁闷"工资收入较低",最大的顾虑是"触动利益,易得罪人"人民论坛记者走访发现,新一轮从严治吏与强力反腐赢得上下交口称赞,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但隐性福利少了、权力空间小了、监督问责严了,也使相当一部分官员不适应,心态有些不稳定。这种摇摆,按照程度由轻到重,表现为"郁闷"、"顾虑"和"害怕",从中可大略一窥如今官员的"心情"。(一)64.4%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当下官员更加"爱惜羽毛",但"求稳怕  相似文献   

11.
袁刚 《人民论坛》2013,(22):30-31
群众有冤不找法院,"信访不信法",千方百计找组织找领导,而且"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想方设法找有权有势的大官如果贯彻了法治精神,苦情含冤者也就不会盲目上访找大官,找也没有用信访工作是政治清浊的晴雨表吏民上书上访诉苦伸冤告状,即我们现今所谓的"人民来信来访",简称"信访",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直接反映社会治理的情状,反映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或曰官民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中外副职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界、政界和民间对中国官员规模问题都很关心.舆论上多年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是"臃肿论",即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必须大幅度精简.  相似文献   

13.
付开镜 《传承》2008,(4):82-83
汉代官民互爱的前提是官员爱民。官爱民引起民爱官,再引起政府对民爱之官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了官民互爱的三个环节。汉代官员互爱成为此后朝代效法的示范。这种官民互爱关系,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还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13,(6):16-17
"火箭提拔"备受舆论关注,质疑焦点不是官员能力是否足够出众,而是选拔制度的不透明和权力世袭导致的阶层固化。建立在权力转移基础上的各种利益"特供"、机会"特供",践踏了社会公正,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基石。如何将权力更有效地关进笼子里,避免各种"世袭"与"特供"让人日益产生焦虑感乃至绝望感,已是一个越来越无从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官民互爱的前提是官员爱民.官爱民引起民爱官,再引起政府对民爱之官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了官民互爱的三个环节.汉代官员互爱成为此后朝代效法的示范.这种官民互爱关系.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还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6月5日,山东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白峰在住地附近自缢身亡,据称其有多年抑郁症病史。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地方官员因抑郁自杀接连见诸报端,使这一隐秘问题逐渐公开化。尽管无从得知具体数据,但是基层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频出的事实,却是反思当下舆论环境、官民关系、政府领导体制等等的有效样本。  相似文献   

17.
文峰 《创造》2014,(9):73-73
正这种"坊间口碑"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从事后看来,却往往是部分官员落马前的腐败信号。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称为"季挖挖",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叫"拆迁大佐"等。(9月8日《海南特区报》)反腐风暴高潮迭起,"打虎拍蝇"的成绩早已刷新了反腐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贪腐官员的绰号也随着他们的落马走向舆论前台,  相似文献   

18.
李拓 《人民论坛》2012,(21):23-25
21世纪的新制度领导是领导实践发展的方向和大趋势,靠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传统领导模式将逐步让位于"制度"作用与功能障碍四人治式领导59.5%的受调查者选择"人治式领导",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四位表现: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与惊人"官员雷语",无不折射出某些官员缺乏领导能力和拥有权力时的傲慢与偏见。症结: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正在实现由以依附心理为基础的臣民心态向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公民心态的转化。与此相应,官民关系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迁,这要求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0.
跨界尝鲜,越来越多官员走上直播平台吆喝产品、经营起"杂货铺"。主播身份和官员身份一经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公众看到,官员很拼很时尚,直播效果也很显著。官员直播契合公众对于政府职能发挥的正向期待、有助于增进多方诚信、拉近干群心理距离,也是政务领域走互联网群众路线的一种实践,为地方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振兴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公众对于官员直播不仅有认同,也存在"作秀""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质责。官员直播持久生效"保鲜"、规避风险增强实效,需要把握弥补性、示范性、有效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