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正  王达 《求索》2011,(7):209-210,66
玄学中的重庄思潮,开启了魏晋士人对形与神的重视,正是由于庄学精神的浸润,魏晋士人的人物品评标准,有了神韵风度的内涵,完成了向艺术转化的过程,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品评标准的影响。从庄子的"神人"形象出发,衍生出系列人物品评标准:崇尚自然、重情尚真;淡化德行、追求才性风神;开拓仪容审美领域,偏于秀美。  相似文献   

2.
现代男士女性化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男士女性化的风俗,这被认为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一种高雅的表现。现代男士不一定懂得什么是魏晋风度,但在美容上却是千古同心。在男士女性化阶层中,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上的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的根本性的东西是自然本色,而这些恰恰在人们追逐仪表化妆时丢失了。因此,评价一个人不是看其外表衣着打扮是否美,而是看其能否拥有较为充实的精神生活。男士们在追求仪容美的新潮中千万别失去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乌双 《前沿》2011,(9):198-200
生逢乱世的魏晋人更具忧患意识。悲凉人生激发了魏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推崇慷慨任性的个人风范、激昂苍凉的名士风采,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4.
黄元英 《理论月刊》2007,(8):128-131
在时局特别混乱、思想十分活跃的魏晋时代,文士嗜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魏晋文士对酒的不同态度和格调,折射出魏晋文士对生命的"三度"追求:饮酒远祸以追求生命存在的长度;饮酒行乐以追求生命享受的密度;饮酒体道以追求生命境界的高度。魏晋文士的生命旨趣虽然弥漫着酒的醇香,但是,沉醉的灵魂却挥不去死亡威胁的阴霾,潇洒的风姿总流露出痛苦挣扎的影迹。这别有意味的嗜酒之风,不仅在中国文人心灵史上留下倩影,也为中国文学史、哲学史和美学史凭添了永不消褪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最为盛行,魏晋清谈名士们读《庄》、论《庄》、注《庄》,可以说魏晋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受庄学精神的熏染,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受庄学影响尤深。东晋名士王羲之作为一代天才的书法家,他对《庄子》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他既醉心于《庄子》却又对庄学有所批评。王羲之这种矛盾心态,其根源在于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庄学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对于魏晋时期的思想学说,学界一般统称为"魏晋玄学"。而追溯魏晋时期的最初史料文本,较"玄学"出现更多的却是"玄风"一词,二者所意蕴大有不同:"玄学"特指对"三玄"的学习,即老庄道家之学,与"儒"、"史"、"文"并称为"四学";而"玄风"则偏重艺术、审美与社会风尚层面。从指代魏晋哲学这一层面上看,称之为"魏晋玄风"较"魏晋玄学"更为贴切,更能够体现魏晋崇尚自然、旷达不羁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朱白薇 《理论月刊》2013,(1):159-16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价值追求。追求价值目标是人的能动性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一个根本标志。精神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的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需要的层次越高,人脱离动物性就越远,人对自己本性的占有也就越充分。从主体角度来分,精神价值追求有个体、群体、民族三个层面;从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层次分,由低到高可划分为求利、求知、求德、求美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层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09,(6):106-111
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君子人格追求及和谐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整体性思维及贵和尚中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现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这四个层面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世界观是各层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追求和思维方式是相互贾通的;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制约并反作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层面;爱国主义是渗透并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各层面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9.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正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即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随着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工匠、老手艺逐渐淡出人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五个基本特征:一、在理论层面上坚持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性。二、在实践层面上突出价值与制度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强烈的实践性。三、在精神动力层面上强调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巨大的激励性。四、在社会功能层面上推动个体、集体、整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和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价值要求的有效凝聚,显示了强大的整合性。五、在思想内容层面上体现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基础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鲜明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祖婉慧 《前沿》2013,(8):173-174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研究和追求,而奥斯卡获奖影片《阿甘正传》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迁,以及美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而广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3.
赵秀林 《青年论坛》2008,(2):144-14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一部重要的志人小说,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追求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追求平等,敢于打破男权一统的局面。无论在才智上、胆识上,还是在人格上、思想上,她们都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王婉婉  郭其智 《求索》2011,(2):177-179
中国艺术之自觉践行源于魏晋时期,期间,也是中国古代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思想之余绪、艺术之精神播及唐宋甚至影响到今人。魏晋名士对艺术的自觉探讨与魏晋士人的时间生命意识密不可分,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深情,在意识到时光荏苒即逝、生命流失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或发现身体之美,或在音声中传递生命意志,或在书法、绘画创作中体现着自由心灵与艺术美的结合,或在发现园林山水之趣中实现心灵超越。他们在艺术种种领域内开始了审美观照,成果丰硕;在时代思潮和生命意志的催发下,魏晋名士做出了多样化的艺术人生选择,集中而深刻地传达着时间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凝练现代东北核心价值。作为现代东北核心价值的主要来源,劳模精神具有鲜明东北特色、东北方式,应当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探索劳模精神与东北全面振兴的融合,应从基本立场层面理解"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号召勤于劳动、勤于创造;从核心目标层面理解"勇于创新、争创第一",号召敢于创新、善于创业;从价值追求层面"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号召乐于平淡、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精神与和谐——基于精神动力学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神动力学的层面考察,社会主义精神应该是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反相成,是以社会整体发展和文明全面进步为价值本位,目标是追求和谐。社会主义精神包含的元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追求社会财富公正占有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力倡民主与平等;发达生产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只有不断追求总体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并且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代替总体的、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精神,完成文明历史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杨卓  李林 《求索》2012,(8):66-68
"逸"作为美学概念最早萌芽自先秦老庄哲学,于魏晋时期蓬勃发展,后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和品评标准。其本质为个体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和超越,具体表现为超越一切情感束缚和艺术对象的细节的"放逸";和妥善安排心灵使之充盈平和的"清逸"。在艺术呈现上,由于受老庄"虚静"的精神影响,作品多空灵含蓄,先秦哲学中有无思辨的影响,则使得"逸品"崇尚简约素朴。艺术家在追求"逸"境的同时,还应当保有一定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论匠人精神     
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国家层面倡导践行工匠精神,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和活力。工匠精神源自于匠人自身执着器物而修身致知的文化积习和追求。从其文化累积上看,匠人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审视、倾听、贴心、诚信、担当、创新、坚持、最优质、卓越、遵循规律等方面;从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看,它具有锲而不舍地朝向追求极致成就的内在性。其内在的孜孜不倦原始动力和精神推动了匠人成为每个国家不可或缺和最基本的阶层和经济活动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眼界与境界     
眼界,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度与广度;境界,是指人们观察客观事物的深度与高度。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眼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而对境界的理解,则是多角度的。从精神层面看,境界是表达人的精神追求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从认知水平看,当人的修养、学  相似文献   

20.
艾军  朱鸿亮 《求索》2005,(8):142-143,149
宋明以降,关于陶渊明思想观念和诗风来源争论颇多。本文结合魏晋玄学的精神,对陶渊明作出全新解读,认为陶渊明的生命观是魏晋玄学郭象一派的前奏,是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表现。但同时也指出,他的“平淡”并非一种超然的表现,而是追求生命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性独立解放思潮在魏晋时期的一次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