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法治秩序是我国法治秩序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乡土内部催生出农民法治需求,基层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为乡土法治权威的树立创造了外部条件,新时代,农民已经产生了对法治秩序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乡村法治秩序依然面临着法治权威不足、法治规范不适应的形塑障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须通过立足乡土情景,健全法律机构设置;克服法律特权现象,树立农村法治权威;设置驻村法官,转变法律服务方式;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重构乡土规范,推进法治农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善治格局;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农村法治建设,为现代法治的真正下沉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法治国”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它离不开法治的运作。地方法治是法治国的基础,其法治的运作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法治过程,而地方法治目前又面临着诸多难.点。为此,本文试从地方法治的难点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为企业家提供了新的舞台。如果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会如同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给乡镇企业提供的大发展机会一样,让农村再次成为企业家一展身手、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片沃土。  相似文献   

4.
正重视法治,则国泰民安;忽视法治,则国乱民怨。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基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法治乡村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加快推进乡村法治化,对于确保农村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位于郑州市金水区西北部的宋砦,经过30多年来的探索,以  相似文献   

5.
田宇 《中国人大》2021,(2):39-39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宣告了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6.
2017年12月,浙江召开全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通过三年努力,在全省建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10000个目标.由此,一幅我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的三年蓝图徐徐展开.2020年,这个目标超额完成.截至2020年10月,浙江已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49个、省级2121个、市级10323个.  相似文献   

7.
8.
<正>重视法治,则国泰民安;忽视法治,则国乱民怨。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基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法治乡村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加快推进乡村法治化,对于确保农村和谐稳定、长  相似文献   

9.
姚锐敏 《前沿》2009,(6):141-14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法治化宏观背景的日渐清晰,乡村行政权力的运行正逐渐转入依法行政的法治轨道,乡村行政法治化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1)依法行政正在成为乡村行政主体的普遍观念和自觉行动;(2)非强制性的服务行政逐步成为乡村行政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3)正当性法律程序的观念和原则开始在乡村行政过程q-得到贯彻和体现;(4)行政法制监督在保证和促进乡村依法行政中的作用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我国的反家暴法治化建设已进行多年,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传统的社会观念、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仍困扰着反家暴工作实践。现状:逾二成家庭存在不同程度家暴这是一组沉重的数字——据最高法去年统计,全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妇联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建设法治政府,主要难在对政府及其官员尤其是政府及部门首脑过大的权力,现有的制度还无法做到有效约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要限制和削弱政府过大的权力,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鼓励公众参与及严格问责。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是干时部代,挂我职国形干式部日挂益职多制样。度由表于现我出国以政下府显管著理特活点动:一的丰富性,挂职的形式也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基本可以表现为"上挂""下挂""平挂""行业交叉挂职"四种形式。近些年来许多政府部门不断推动挂职制度的创新,丰富了挂职的形式。挂职锻炼方式有利于增长干部的见识和才干,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二是干部挂职逐渐制度化、常态化。干部挂职制度作为公务员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国干部挂职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已将其视为一项"准制度"在实施,干部挂职已成为我国干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如何才能夯实稳定脱贫基础?我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取跟随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市县政协调研以及自主调研的方式,先后到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以及陕西省的一些市、区、县的部分乡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期间,与扶贫干部交流、考察扶贫项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广大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要融入国家法治进程,需要充分调动本土资源,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法治建设路径. 一、促进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有效互动 法治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现代国家,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规则,发挥着定纷止争、维护秩序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国家法律外,还有许多其它能促成秩序的规则,如道德伦理规范、公司组织章程等.在广大民族地方,更是存在许多各民族同胞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法、习惯法,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地调整着社会关系,被当地居民自觉遵守或依托于一定民间力量得以"执行".例如在云南省内一些傣族聚居的地方,对盗窃者的习惯性处罚方式是罚其"洗寨子",即请全寨人大吃一顿;在四川省的一些藏族聚居地,即使杀人者已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受害者家属还是会以民间普遍认可的方式向杀人者及其家属追索一笔"赔命价";在贵州省的一些苗族聚居地,违反社区行为规则者,会被村寨处以罚100斤肉、100斤米、100斤酒的"罚3个100"的处罚.这些民族习惯法,有的与国家法律规定相冲突,有的则与国家法律的调整对象相重合或与国家法律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相契合,如何处理二者间的关系是民族地方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我国乡村的社会结构研究,曾有日本学者和美国学者分别提出"村落共同体假设"与"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这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一些现实问题。地域辽阔的特点使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培训与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增进乡村基层民主程序的透明化等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0,(21)
正让法治为乡村振兴护航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务农重本,是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务农重本,亦是安民之基。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为保障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五月的大径山,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只见游人如织景如画.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位于杭州主城西北,多年来坚持产村人文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域景区.而这只是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浙江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定标跃迁,再上改革排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部省共建乡...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其法律内涵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发展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平衡多元价值。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头多样、治理难度大,制度供给乏力以及治理方式单一。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的补强功能,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其次,推动政府主导的单轨环境治理机制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向互动治理机制转变;再次,发挥法治与德治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