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其他舆论渠道一样,网络政治舆论既可以体现出网民的政治认同.也可以体现网民的政治不满.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说,应当广泛争取网民的政治认同,尽量避免他们的政治不满.因为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是具体的公民个体,他们的政治不满往往是其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和心态的反映,网民的政治不满情绪或多或少会导致他们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行为.所以,对网民所表现出的政治不满情绪,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疏导.  相似文献   

2.
刘静姿 《前沿》2012,(8):41-42
网民作为网络政治环境中的参与主体,在网络社会中所凸显的政治或社会问题,大多与网民政治心理息息相关,这种心理既是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真实反映,更是网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行为导向。因此,需要积极引导网民政治心理的走向,寻求网络社会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桥法 《求索》2012,(11):194-195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主要反映在参与途径、参与文化、参与环境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分层分类明确网站定位,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网站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注重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和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更新网民网络参政的理念,促进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加大网民网络教育力度,提高网民的信息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苗国厚 《人民论坛》2014,(32):48-50
科技使人自由,有时也可推动民主进步。宏观上,互联网冲击着国家政治权力结构,消弱着国家政治权力的执行力,显著扩大着国家政治权力客体的参与面;微观上,互联网拥有"倒金字塔"话语权结构,可实现网民个体之间的快捷互动,出现折射式反射及向网民倾斜。这些解构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所谓的"政治解放"。  相似文献   

5.
苗国厚 《人民论坛》2014,(11):48-50
科技使人自由,有时也可推动民主进步.宏观上,互联网冲击着国家政治权力结构,消弱着国家政治权力的执行力,显著扩大着国家政治权力客体的参与面:微观上,互联网拥有“倒金字塔”话语权结构,可实现网民个体之间的快捷互动,出现折射式反射及向网民倾斜.这些解构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所谓的“政治解放”.  相似文献   

6.
个税纷争中网民与专家的对峙,呈现出了网络政治的新现象,反映了阶层利益之争,折射着决策机制的矛盾。粗略地说,如果专家意见代表着科学化,那么网民意见就代表着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段子阅读、转发和传播已成为当下青年十分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之一。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国际国内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而且蕴含着青年复杂的政治心理。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青年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网络平台的324个网络政治段子的文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网民政治心理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政治认知的内容全面广泛且侧重明显,且观点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政治情感丰富,拥趸与反感、赞赏和讽刺并存的同时,解嘲和反讽成为主流;三是政治动机较为清晰,以青年网民的政治利益诉求为主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37-48
互联网政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生态的问题。从互联网政治生态研究的渊源以及互联网政治的界定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互联网政治生态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采用生态学的成熟概念界定了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含义并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框架模型,并阐述了框架中的网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传统媒体系统...  相似文献   

9.
论青年的网络化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能起到消极作用.面对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问题,我们应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培育健康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文化,同时青年网民应该加强自我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主要通过信息轰炸和信息伪造两种方式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缘于网络技术的特点及资本、权力、敌对势力的操控。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极易引发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导致社会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补充;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网民理性上网、建设现代网络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立足新阶段、奋进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新媒体,它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00万人,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有非常高的比例。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状况,进一步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高校网络,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最近几年,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同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对政治的积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网络政治文化尚面临失衡化、无序化、事件化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通过提高网民素质、释放网络正能量、规范网络行为等措施,保障网络政治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其网络政治行为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具有鲜明的特点。青年参与网络政治对我国的民主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加强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实现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发挥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网民的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周静 《人民论坛》2014,(3):37-3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群体极化”、“民主哄客”和意见领袖被吹捧、“网络水军”泛滥和“人肉搜索”等现象.文章在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非理性表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畅通和拓宽网民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网络立法、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措施加以规制,使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静 《人民论坛》2014,(8):37-3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群体极化"、"民主哄客"和意见领袖被吹捧、"网络水军"泛滥和"人肉搜索"等现象。文章在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非理性表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畅通和拓宽网民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网络立法、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措施加以规制,使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杭州事件”的组织性分析,认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如网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更加理性,凸显爱国热情;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场景;政治参与的区域特色增强,形成一些特定的参与群体等。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与“快闪”行动有类似之处,都隐藏着较大的法律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基于网络监测的社会预警机制,在保护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政治参与行为的合法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北京市网络政治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多元化网络社会思潮冲击、网络政治谣言高发、虚拟社会管理复杂化等问题;提出了对开创首都网络政治传播工作新局面的若干思考与措施:不断更新网络政治传播理念,优化传播策略;加大首都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在引领主流舆论中的先导作用,积极拓展微信政务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网络政治人";积极开展网络公共外交,提升世界城市形象;在"北京精神"的网络传播中引导网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论述,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参与主体、参与行为及效应等问题进行辨析,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借助互联网开展意愿表达、利益诉求;普通网民构成了其主体;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非合法行为,抑或是一种自觉行为,也可能是不自觉行为;它在效应方面有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的法治机制直接影响着网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及行为规范,用法治的理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特性的客观诉求。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法治理念搭建网络学习环境,线上线下合作发力形成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