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阿尔图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认为,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认识论断裂”。他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时期与科学时期。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也是意识形态性的科学,过度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郑慧仙 《传承》2008,(12):18-1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容易引发争论的内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些概念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因而有必要对科学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元意识形态和多元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概念进行辨析,以澄清一些模糊或者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彦丽  郑永安 《求索》2012,(4):48-50
马克思的"历史路标"的提出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历史路标"概念的引入,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趋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路向及其伦理价值观的建构。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路标"探索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境遇、时代传承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小娜 《前沿》2013,(5):41-43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扬弃的结果,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随着实践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陈燕秋 《传承》2014,(6):92-93
恩格斯曾以"第二提琴手"自称,以此来说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同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其晚年时期对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的创造性解读上。  相似文献   

11.
"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实质上是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争论。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而产生的马克思"道德论"与"非道德论"分歧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视角和理论旨趣上的必然反映,他们的探索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积累了新的知识资源。同时,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也启示我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坚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这才是理解马克思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的科学原则与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既有的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研究缺少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相统一的探讨,导致此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在于贯通整合马克思各理论的中轴性概念的缺位。以"社会关系"概念为中心范畴对马克思各理论的形成、丰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在纵向维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维度的理论互动中展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结和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从唯物主义的艰难转向到科学世界观的巍然创立、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到资本逻辑的全面解构、从社会主义的深层基础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乃至此三者的耦合,"社会关系"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立足"社会关系"概念把握马克思三大理论的生发过程及其内在关联,对揭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初始构境、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平富  苏晓云 《求索》2010,(9):135-137
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阿尔都塞和拉康的理论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核心主题是把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之生存的一些基本样式如误认、命运、自由、崇高乃至死亡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地关联,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他的这一阐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生存论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晚年恩格斯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和基本方法。在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普列汉诺夫不仅承继了晚年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而且相比第二国际理论家更显出众,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机制、能动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坚持历史观与辩证法相互联结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终归属于"他"自己的理解,故而在理论的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恩格斯与马克思有过共同的理论探讨,晚年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理论贡献,从意识形态功能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呈现出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三种相互分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归于统一的视角。如果说科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真理性的宣示和论证,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揭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世生活的指导价值,那么,意识形态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则是侧重于揭示作为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担当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导能力。意识形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应当与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应当培育有理论造诣和传播能力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要研究面向重点群体、重要场域的开放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魏崇辉 《求索》2011,(12):123-125,262
意识形态概念缘起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预设了意识形态概念起源的根由——去蔽。这在培根、特拉西、黑格尔那里得到了诠释。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个近现代事件。对意识形态概念演变过程的考察,不能无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基于这一过程的综合透析,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本文试图总结社会变迁时期科学透析意识形态的可能理路。  相似文献   

20.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甚至取代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做法,强调马克思是同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决裂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并进而创立一种新的哲学的。据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