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齐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开这个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回顾农工党中央和各级组织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方面的议政建言成果,深入了解当前京津冀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商讨推进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对策建议。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3月24日,中共中央政  相似文献   

2.
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业存在中心城市过于拥堵、节点城市间沟通不方便及互联互通衔接不畅等问题。我国已将京津冀轨道交通网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部门应在分析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网互联互通现状基础上,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提出互联互通协同运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协同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协同发展,也就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多,从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合作项目,以及针对打造区域产业链体系和区域创新共同体系等方面的各项努力,支持了河北、天津的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存在多重、重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北京观察》2015,(2):32-3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委员们就京津冀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为先导,彻底打破固守"一亩三分地"的区划分割和利益分配观念,以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统领,以大力促进城市群建设为核心,以治理环境污染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打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尽管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并称为我国三大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在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等方面,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党中央作出的新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以中关村科技创新为龙头和牵引,从京津冀乃至全国发展的高度,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围绕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学研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注入动力和活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整体共同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郭隆 《北京观察》2015,(7):10-17
<正>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对调整优化城镇群空间结构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就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作为重要议题进行协商研讨。据此,本刊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京津冀共同的人文背景入手,对三地文化旅游资源特性进行了归纳。指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突出的文化背景使得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点落在大力拓展人文旅游资源之上。同时,对京津冀文化旅游当前存在的空间结构、整体规划、管理手段和旅游创意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提升区域交通、提高旅游整体规划水平、优化分配机制以及建立特色文化产品体系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郭隆 《北京观察》2015,(1):18-21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协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提升创新能级推动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难题,促进整个区域协同发展。渤海湾畔,激情涌起。2014年2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协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提升创新能级推动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难题,促进整个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部分民主党派市委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借助区域发展优势,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以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为视角,结合三地大气污染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的手段为视角,对完善环境立法、政策,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从而有效防治大气污染作探析。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测量及其评价获得越来越多的学术注意力分配,但社会网络分析、文本分析和协同发展指数等测量方法主要以客观绩效和政府为中心,有意无意忽略了主观绩效和公众视角.京津冀四个区县的问卷调查和利益相关者访谈表明:协同发展战略的公众知晓率和信息公开程度存在改进空间;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保成效显著;协同发展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的积极影响显著但也衍生出部分毗邻区房价过高等消极结果;教育和医疗服务一体化总体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改革选项包括构建区域性"政绩考核—财政激励"兼容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规划和"净财政受益"为核心的统筹衔接制度,健全区域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渠道以夯实协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红 《北京观察》2016,(9):36-3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金融业在三地的定位进行了明确分工,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北京金融管理、天津金融创新运营和河北金融后台服务的基本规划功能,为京津冀三地金融协同发展制定了基本规划目标.近年来,京津冀金融业合作稳步推进,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努力在不突破现有监管大原则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支持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从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合理分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口,从而实现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地经济交往密切、互补特性鲜明。近年来,三地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加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区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京津冀区域虽然在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京津冀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阶段,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缩小区内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成为京津冀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了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和行政规划的限制,京津冀产业各自发展,障碍较多,致使区域产业间的互动不足,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目前,合理规划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正>各位专家从不同侧面畅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境治理设想与建议,很有深度和见地,对于今后的工作很有建设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中。借此机会我也简要介绍一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环保规划编制情况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一、京津冀协调发展环保规划编制情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目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最紧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做好中共北京市委在市政协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协商的工作,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科技委员会等会同相关科研院所、院校,就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交通一体化建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等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委员和专家学者分别就影响和制约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机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好两个协同。既要在京津冀区域内统筹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利用,又要把产学研协同创新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去谋划落实。一是聚集一流水平的科技资源。吸引北京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国际研发机构等高端资源融入本市创新体系。二是承接一流水平的高端产业。围绕天津高端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