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邵宁 《中国人大》2013,(11):35-3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最好不要过度地用行政方式、搞运动的方式、考核的方式、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干预城镇化的发展,尺度把握不好就会拔苗助长。大家知道,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30%多,每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并没有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自然发展的。实际上,非农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城镇化的速度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格局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布局。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陈俊生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剩余,就业都不充分,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提出,我国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解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非农产业。当然,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方面,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发展与农业关联紧密的非农产业,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体系,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解决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是面对土地,从农业内部挖潜。本文在剖析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互利效应及其机制原理,探索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路。一、产业结构巨利效应机制所谓产业结构互利效…  相似文献   

6.
试论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和行政行为将会在加快和阻碍城镇化进程上起决定性作用。城镇化实质就是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位移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目标,就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行为,解决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其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能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江泽民同志这段话,实质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要促进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把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作为重要的突破口,这是建国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得出的重要经验。 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顺利地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数量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如何顺利地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长期以来,我们是通过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流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伴随着职业流动,大批农民离开祖辈居住的农村,流向城市,构成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9.
尹中卿 《小康》2013,(1):35
城镇化涉及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的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占农村中劳动人数的50%左右,除了一部分人进城打工外,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占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源泉和新的增长点。加快城镇化进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有效解决脱贫问题,实现新的跨越。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全面、协调的要求,多元化推进城镇化。注意环境保护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要坚持低成本运作,实实在在促发展。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要加强规划与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建改的经济基础与后劲。加大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刘延华 《前沿》2014,(7):121-1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完成“进城”的目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此,必须寻找一条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已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 小批量外出始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放松对劳动力流动 计划控制的初期。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和劳动力具有的商品属性在理论上的认可,农村劳动力开始借助 市场力量,穿越城乡之间的障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转移大军。以 四川省为例,2002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已有1300多万人实现 转移。其中,跨省输出的劳动力超过600万人,海外劳务输出的人 员约有1.5万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00亿元,农民人均 劳务收入已占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尽管如此,截 止2003年,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课 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 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 素,农业剩余劳动将有1.8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农 业以外转移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一头连接农村,一头连接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为55%,高的已达70~80%,而传统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仅为18.9%,大量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戴着农民的帽子,从事非农产业,由此严重影响着  相似文献   

15.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瘳楚雄,康就升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农业劳动者比重显著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对小城镇社会治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要现代化必须解决在农村沉淀的巨大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对小城镇社会治安既有正面效应 ,也有负面影响。影响城镇社会治安的客观因素有基层政权、社会治安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城镇规划等。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  相似文献   

18.
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张希君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村剩策劳动力已达1亿多,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是一个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1.要大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田之路。在一般意义上,农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一直没有停止过,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正在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来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对失地农民来讲,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转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合到城市社会之中,实现城市化的过程。被征地农民的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