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人与"己"关系上,从群体和睦着眼,奉"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群体本位"的前提下,先秦儒家也重视个体价值,肯定个体才华,尊重个体的人格、气节和尊严。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中华民族成长为重群体、重社会效益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杨杰 《学习与实践》2021,(1):132-140
西方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与中国早期儒家既存在着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又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路径取向.重德贵仁的儒家体现了存心伦理学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倾向,然而自我实现与天命时运的外在限定又时常与德福一致的圆善追求构成某种紧张关系.在平衡道德理想与行为伦理方面,蕴含了责任伦理学面向的儒家"经""权"思想,既纠正了存心...  相似文献   

3.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5.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把道德本质定义为人应有的自觉价值取向,提倡以德治国。但是为了生存,先秦儒家不得不向君权低头。后世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对先秦儒家道德理论进行了改造,如拆分先秦儒家道德理论中"治身"与"治世"的联系;假借圣人的名义,把统治者打扮成圣人;无限放大"治身"的自律作用等。被改造后的儒家道德与先秦儒家道德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异,最终沦为君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刍议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腊梅 《理论月刊》2008,(7):180-182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 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 塑造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提出的人格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极大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内容。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挖掘先秦儒家理想化人格的塑造思路,为培养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人格提供参考,进而提升全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的正确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德思想。在汉代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历史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为恢复政治秩序,提出以"德政"、"仁政"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念。为将理念变为现实,他们进而倡导"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贤人政治观。为选贤与能,做到圣贤在位,先秦儒家对旧君子人格进行改造,提出新君子型人才模式。先秦儒家新君子型人才模式,通过礼制维新得以确立,并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说"是先秦诸子为实现各自理想所采取的重要手段。论说主旨和所面对的论说对象的同异决定了诸子某些具体的思想内容的同异。孟荀二子在阐述人性论时,主旨同为实现儒家理想,所面对的对象也都包括了"在上者"和"庶民"两种对象。从这种视角出发,二子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之同异可以被再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方万青 《前沿》2012,(9):196-198
先秦儒家孔孟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人格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对今天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修己、安人的角度,对孔孟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先秦儒家孔孟忧患意识体现出的历史观、自然观、思想政治教育观、民族精神和救世思想等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7.
欧旭理  徐建军 《求索》2012,(7):202-204
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既教人安生立命,又教人立足现世,注重保持生命的延续。本研究借鉴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提出把教育引向生活,帮助个体体验生命及类生命的存在,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责任感,进而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国式富强的逻辑思路,先秦儒家同样面临富国强兵的时代主题。先秦儒家权力观之“大同”“富民”等思想与富强意涵不可分割,其在尊奉以家拟国天子权力与封建制度的同时,又竭力维护家庭组织与血缘族亲的权利地位,其目的在于依靠温情伦理约束统治权力而造福百姓。先秦儒家权力观同时强调规范权力运行,督问统治责任,其在使用限度与目的向度上都提出独特的治理方案,以督促国家追求富强而利国为民。囿于时代变局与方案和缓,先秦儒家未能将“权”“治”设计落实为富强为民的最终目标。观照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审思儒家权力观并非苛责古人,而是考量现代化推进对儒家富强观的逻辑借鉴,明确重视人民权利的中国式现代化比之儒家富强构思的异同与超越所在。  相似文献   

19.
洪迈的忠义观主要是对先秦儒家忠义道德观念中合理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这突出体现在"道高于君"、"国重于君"等爱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有着宽广的社会内容与平等的、民主的合理化成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整体、和谐、适度、节用等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的诸多方面相一致,具有重要启发。在汲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智慧时应不断寻求它的现代出路,以实现其与现代生态伦理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