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世伦理中的“类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首次提出建立一种世界性的普世伦理,而"类哲学"也是世纪之交人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深入比较分析普世伦理与"类哲学"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探寻人类和谐共生的新的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2.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7,42(9):26-28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5.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重大飞跃,跳出了以本体论为本的旧的体系哲学的窠臼。因此,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研究一直是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者们从各种角度对涉及实践概念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行解读,并且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研究和论证也是层出不穷的,似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已经被研究的十分透彻了。然而,伴随着实践地位的提升,实践概念在不断地被简单化和庸俗化,出现了唯实践论的倾向,似乎能检验一切,也能决定一切。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点形成的轨迹的梳理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7.
李楠  高燕宁 《前沿》2010,(7):36-3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哲学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倒退,即从辩证唯物主义倒退到机械唯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其中一个论据就是马克思和列宁对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多维内容,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最后指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是知性直观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是遵循马克思从人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基本原则,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这是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新哲学的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概念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世界概念的历史演化"、"实践概念的三层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即‘改变世界'"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独特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是历史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6.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甚至取代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做法,强调马克思是同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决裂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并进而创立一种新的哲学的。据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1.实践的观点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吗?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能不能说,实践的观点仅仅是认识论的观点呢?不能。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他们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第一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从主体出发”的改变物质对象的客观性创造活动,它既不能异变夸大为主观意志论,也不可消极弱化为机械的物质实体自运转,社会实践只能是人类主体通过历史的构序创化活动负载和编制物质及其运动的能动的客观总体过程。为此,我们说历史地构序创造性是实践的本质。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社会实践的现实运转并不时刻处于新质的创化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常规发生也并非始终呈现跃迁式的跳变状态,实际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一种崭新的马克思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