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主体性地位。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意义重大,有利于从根源上防止非法证据的出现,也有利于克服我国一元制庭审模式的弊端,从而规避非法证据进入庭审对法官的影响,确保法官公正审判,维护司法正义。这就迫切需要对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程序进行规范,才能以之指导检察实践。  相似文献   

2.
当前,刑事案件侦查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审讯作为一项侦查措施,是公安刑事执法办案的必经程序,是获取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是形成证据链条完成证据体系节省司法资源的有效途径。在以庭审为中心司法诉讼制度的框架内,研究探讨审讯的规律特点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使审讯在刑事诉讼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2016年新修正的法庭规则首次确立了平等对待原则,即法官应向控辩双方提供同等参与诉讼的机会,对于双方的主张及提出的证据应给予同等关注。此项原则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庭审的辩论式架构,彰显出程序的正义,对于改善律师的执业环境及防范冤案具有积极意义。但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尚有若干规定和做法与之相抵牾,有必要从完善证据调查申请制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庭外调查核实证据制度、完善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四个方面来推动此项原则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司法理性主义以证据"客观、具体、可描述性"作为其本质特征,并通过对证据的语言描述来实现其自身的诉讼价值。然而,语言描述只是证据表现形式的一部分,由于现代庭审往往对非语言性描述的证据嗤之以鼻,侦查过程也由于重口供的传统证据模式而忽视情态证据等非语言性证据的重要性,导致案件事实被曲解,乃至冤假错案发生。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情态作为一种沉默性语言理应受到立法者的重视并着重体现在证据制度构建中。  相似文献   

5.
刑事庭审证据调查是审查证据"三性"和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宏观上,法官在证据调查程序中应严格按照全面性、精细性和程序性的要求核实证据,落实直接言词原则,贯彻审判公开;微观上,证据调查程序应在做好证据调查庭前准备工作、革新证据调查的顺序、坚持法官主导调查的权力和规范证据调查方法之相关问题四个方面予以完善,其中,规范证据调查方法,主要涉及如何正确对待被告人翻供,如何严格审查物证,如何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及合理评价专家辅助人的庭审作用。秉承严格司法的理念,建立健全证据调查程序,推进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使公正司法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庭审阶段的司法行为是社会民众对司法行为规范与否的最直观感受,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信力和法院的权威性。以S省A县法院庭审阶段的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情况为研究样本,透析出庭前准备、核对当事人信息、告知权利义务、法庭调查等环节普遍存在行为失范现象。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业务能力相对欠缺,配套制度有待健全,内部监管相对失灵,案多人少问题突出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庭审阶段司法行为失范的综合诱因。建议从培塑司法行为规范化的理念认识、强化司法人员规范化司法的能力水平、加大对庭审阶段司法行为失范的监督惩处、以公开倒逼庭审阶段司法行为规范、将司法行为规范化作为遴选法官依据等系统化举措,实现庭审阶段司法行为由失范到规范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背景提要】2000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旁听庭审。2006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旁听庭审活动。《监督法》实施以来,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完善代表旁听庭审的形式、程序和内容,把庭审过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司法监督手段。  相似文献   

8.
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活动,是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法院提高审判质量、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司法监督新思路,以组织代表旁听庭审为突破口,不断丰富旁听庭审的监督内容,规范旁听庭审的监督行为,积极履行司法监督职能,收到了较好效果。适应形势探索司法监督新路径监督法实施后,人大常委会不再进行个案监督,如何在不妨碍司法独立的同时,增强人大司法监督实效,是新时期人大司法监督面临的新课  相似文献   

9.
郭巧云 《人民论坛》2013,(10):129-131
域外经验的启示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我国国情基础上制定的.在今后的司法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完善证据合法性的庭审规则的确立、控诉方的举证、辩护律师作用的发挥、法院职权的独立行使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司法庭审的过程中,人证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交叉讯问。这种方法是我国近年来对刑诉法进行全面改革后采用的庭审问询制度。交叉询问方式是基于我国法律的基本发展要求和庭审特点而制定的,对完善我国法律审判的证据调查方式,保障刑诉法公正要求的实现具有长远意义。以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为分析对象,分析刑事庭审中人证调查的方式,探讨我国人证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我国人证调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庭审实质化。实现庭审实质化要求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法官客观中立、控辩平等对抗,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实现庭审实质化面临着观念、体制和制度上的障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实现庭审实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难点即司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而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则被认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的庭审公开实践并未达到其应有价值,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了现阶段庭审公开存在的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直播庭审的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博客等自媒体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司法活动。面对自媒体给司法系统带来的挑战,英美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或司法实践建立起相应的自媒体直播庭审规则。2012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首次提及中国自媒体传播庭审的有关规则,标志着中国自媒体直播庭审规则的初步形成。本文在概述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迅速发展的态势和英美国家自媒体直播庭审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自媒体直播庭审规则的实施策略:在自媒体庭审报道主体方面,"新闻记者可以不经批准即可通过自媒体直播庭审,普通民众在经过法院批准后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直播庭审"是中国未来自媒体直播庭审规则的发展方向;在自媒体直播庭审的批准方面,赋予法官自媒体直播庭审的决定权是十分必要的;在自媒体直播庭审的内容方面,为维系新闻自由与公平审判的平衡,直播内容需要受到来自法律、法官、行业规则三个方面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庭审公开实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松滋市人大常委会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县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司法监督的新思路和新方式,以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为突破口,不断丰富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监督内容,规范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监督行为,积极履行司法监督职能,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让司法监督更直接监督法实施后,人大对司法机关工作监督的要求有了提高,在不再开展个案监督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使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摸得着、看得见,是新时期人大工作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创新思路,形成开展旁听庭审的共识。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主任会议听取法院、检察院情况汇报,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法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推动了证据体系“本”的提升和“质”的嬗变。司法审判中,既可以运用“大数据证据”办“大体量案件”,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升华;也可以实现证据体系由海量数据所包围、以算法驱动智慧庭审的新样态。对于大数据证据在审判中的定位,相关学说观点在理论与实务中大相径庭。鉴于大数据复杂海量的特点,不应纠结于证据种类的划分,而应将其看作辅助判断证据的形式要素。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证据的运用面临着两层难题,一是取证、质证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二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由于数据本身具有的算法歧视、非透明等特点,大数据与证据耦合易引发潜在风险。在庭审中,对大数据应当精用慎用,构建“鉴—取—审”一体的证据审查体系;同时,搭建数据信任的桥梁,厘定获取大数据证据的“有限第三方”理论,设置特定指向的公开披露,为算法信任设置正确导向,积极发挥大数据在各审判阶段的价值效能,完善其介入刑事证据体系的逻辑合理性,更好地促进未来证据体系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17.
法官必须通过说理维护司法公信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变革,庭审直播成为司法公开的重要手段。"民审交流"是以庭审为界的主体间隐秘并且间接对司法裁判具有实质性影响的相互作用。庭审直播下,"民审交流"呈现"非庭审参与人"的广泛性、回应的附带性、语言的不对称性等新特点。这对法官说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法官必须认真对待法律修辞。  相似文献   

1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特有的诉讼制度,它横跨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阶段,力求在一次庭审中解决相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问题,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诉难以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案结事了,在审判程序中处境尴尬,并未实现程序设计者的初衷。在当前我国两大诉讼法进行大修的背景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如何发展完善,应当受到重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中,刑事证据向民事证据的转化,尤其是作为最重要言词证据的被告人供述的转化,是重中之重。实现程序化的证据转换,以体现程序的秩序价值,衡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龙口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多年旁听庭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外地的经验,多方论证调研,出台了《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暂行办法》,逐步建立完善了人大选案、据案选人、跟踪反馈的旁听机制,切实提升了人大司法监督的水平,促进了法院审判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人大选案"减去了被动监督的砝码从各地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选案方式看,多数是法院选好案件,人大代表参与旁听,旁听案件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准备充分的庭审现场,很  相似文献   

20.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和特定群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为确保审判旁听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人民法院应不断加强旁听场所建设和拓展庭审事项信息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