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并借新媒体之势日渐泛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形势紧迫、责任重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利影响,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有力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认识和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有其特定内涵,但其仍是基于虚无主义根源的思潮。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共党史,企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意愿的意义体系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沉渣泛起的原因及传播特点,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应从其根源、传播特征和市场入手进行围堵和钳制。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伺机冒头。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社会政治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历史书写关乎中国文明之存亡接续。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抽掉中国文明的命脉与根基,文化领导权、话语领导权争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于晚近的历史虚无主义要有更彻底、全面的认识与批判。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否定中国革命。为此,需要把握一主轴,即再度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大、危害深的社会思潮,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力图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它妨碍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8.
作为舶来品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全球化四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造成了较深远的负面影响,其影响包括消解主流文化价值、阉割民族文化特质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坚守历史自觉,坚持文化信仰等途径予以积极应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于无形。  相似文献   

9.
大国国民心态的养成需要收起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论调,放下以西方为标准的观念,站在世界历史宏观的高度上,客观地审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虚无主义     
正得分:73.14关注度:★★★★内涵: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没有目的、真相、最本质价值。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文化虚无主义否定精神文化价值。代表性主张:很多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都是编造的;要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必须先否认或改变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历史、反科学态度及政治诉求,否定主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于社会上引发不同观点碰撞和争论。近年来,学术界在分析其产生原因与背景,揭露危害与本质,归纳表现与特点,研析扼制对策方面颇有成效。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基层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历史观负面影响的实质性研究,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研究,历史、教育、传播等多学科综合性系统研究,核心价值理念话语权建构能力研究,长时段、宽视野,宏观性、微观性等多元方法运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关思潮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广阔空间。理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效与缺失,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动态,进而推动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是为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中形成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其虚无主义本质的伎俩,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露其真实面目;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资产阶级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的做法,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来创造。列宁这一思想对当前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与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当前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带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和政治诉求,实质是要通过否定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当前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具有重要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科学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危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郝书翠 《人民论坛》2023,(20):78-81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5.
青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也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和侵蚀的重点对象,故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年政治社会化关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在当代中国,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恢复历史为幌子,企图对青年政治社会化进行颠覆性破坏,以达到摧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厦、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乃至颠覆中国国家政权之目的。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环境变化多端的当今,深刻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期盛行之因,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提振青年政治信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法规制新媒体内容,是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政治利益再平衡,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动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残渣又开始泛起。近些年在我国思想界时有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众多错误思潮的青睐。这种错误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抹黑、攻击,在民众当中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因此,为了巩固我国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虚无主义是查尔斯·泰勒笔下"现代性隐忧"的突出表现,是价值认同危机的集中表达。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价值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价值私人化、价值怀疑、价值物化,以及信仰迷失。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作为中国文化建构与教育养成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虚无主义批判的重要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虚无主义的抽象空洞,以培育自由个性的生活共同体批判消极自由的原子化个体,以奠基生活世界的本真教育批判抽象形式化的简单说教,以积极的自我引导批判简单化形式化的空洞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价值虚无主义批判使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屡屡泛起,成为腐蚀社会的一个思想毒瘤。针对现实问题,学术界潜心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梳理及评判,对未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走向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军 《人民论坛》2022,(14):78-81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这种压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软性”形态,呈现话题更加聚焦、话语方式隐蔽、利用网络信息存量、与“饭圈文化”结合等特点,愈加难以辨识。未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必须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基本史实,利用网络媒体散布谎言、制造舆论和政治混乱,玷污和贬损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因此一直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深刻批判。在党中央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界2015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处处打胜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四面出击、乱打乱咬、乱了阵脚,频频踩踏红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