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政》2014,(1):52-52
对老人摔倒后的“扶与不扶”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让人“忐忑”的社会问题。一边是四川的“三个小孩扶老太遭讹”,一边是沈阳大爷“我有医保”的善意谎言。有不少专家和网民认为,“扶与不扶”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11月底,新浪、网易、新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北京市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张女子抱住摩托车的图片,似乎瞬间击中了媒体对国人道德的预期,立即被贴上“大妈讹老外”的标签,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以讹传讹、煽风点火的信息传播者和众媒体,被重重掴上一记耳光。  相似文献   

3.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道德进步,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貌已经到了使人焦虑和不安的地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道德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目前道德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失范”和“整合”的角度,对道德现状加以分析和思考,以期得出一个合理性的结论。一、对道德结构的分析道德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道”与“德”两方面构成。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4.
陶涛 《理论月刊》2023,(9):153-160
“好人”与“好生活”是荷马社会在人类道德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话题。荷马社会的“好人”需要具备符合逻各斯的灵魂的知识或“高尚”地去选择与实践。“好人”的现实诉求是过上“好生活”,但选择满足“个体欲望”和寻求“优雅”这两种“好生活”方式之间出现了德性冲突。荷马社会认为,如果“好人”始终是德性实践主体,那么这两种生活都属于“好生活”。“好人”与“好生活”共建于和平的社会愿景中:“好人”是“好生活”的构建主体,拥有不同程度的德性能力去主动选择具有自我价值的“好生活”;实现“好生活”需保障“好人”在优良的道德环境下成为“好公民”。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八荣八耻”的内容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归于个人的荣耻则是对体现三观的每个人的良心的激发。这种良心的激发,按照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集中到一点,就是“知耻”。把道德要求集中于知耻,就是直击道德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点击每个人“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的良心。这是使人摆脱狭隘…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为了理顺这些关系,除了用法律规范以外,还有道德规范,即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这“三大道德”。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尖锐地摆在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拓展道德的层次,提出一个“第四道德”,即环境道德的问题。环境不仅有个  相似文献   

7.
“门”透视出的“官二代”道德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形色色的“官二代”事件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社会道德迷失、学校德育错位、家庭道德异化和自身品位低下;消除“官二代”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净化社会道德,改善学校德育,强化家庭美德,注重舆论引导,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8.
“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企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徐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思想体现在铁路道德建设上,则表现为“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铁路为人民”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对铁路企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最近提出的重要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以德治国”的根本任务和内容。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提出了重建社会主义道德的迫切任务,把提高干部队伍的道德水平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  有了法治,为什么还要提出“德治”?这主要是因为法治不是无所不包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从法的内系统讲的。从社会的大系统来讲,法管不了的事多得很!他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你能用法来管他吗?他把儿子打得哇哇叫,这算犯了哪门子法?法不能管,就可以不管了吗?当然还是要管的。要管,谁来管?这就少不了用“德”来管。用“德”来管,就是“德治”。 德,比法管的面要大得多。道德几乎能深入并且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道德存在:“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三人行,必有‘德在’焉!…  相似文献   

12.
一,“市场与道德”问题是目前社会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问题的集中的提法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人们始难料到的问题,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承受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所引发的许多不良社会后果和思想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市场”发育不成熟、不正常;或者认为中国“人的素质”低,因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道德问题。沿着这两种思路,我们必然把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放在如何使市场发育得“成熟”一些上,或者如何提高“人…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07,(1):18-18
良心“八荣八耻”集中点击人的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14.
吴白 《创造》2002,(4):8-9
人作为个体,对于美与善,对于文明人的社会责任,能够具备自我坚守的意识和能力,应当算得上是道德建设的很高境界。很高的境界,实现起来当然不容易,但并非不能造就,而且,就建立以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能力的“公民社会”而言,还非造就不可。我以为,以今天重建社会道德信用的要求来看,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急着去做的题目。所以说必须“急做”,是因为,在不能把一个文明社会所欲建构的道德内容内化为相当社会成员自觉坚守的信条时,那种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对于道德问题显出很强麻木倾向的集体无意识,可能会使我们的道德建…  相似文献   

15.
邵明 《湖湘论坛》2013,(1):80-85
唐君毅的道德理想主义把“当下一念”的自觉反思作为意志自由和心灵超越性的经验根源,并以传统的“反观体证”方法加以证实。这意味着:人只有在持续的经验历程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逐步完善自身并实现自身的意义。这即是人本有的生存处境,尽管艰难,却成为意义的本源且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如海德格尔的“绽出之生存”所形容。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要求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助于人的道德努力而不是相反,即社会的各种正义原则应该在与人的道德努力状况的关系中来得到规定。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信”、“仁”等许多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创造各种条件,真正发挥好“信”、“仁”等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2,15(2):79-80
一、“以德治国”内在地包含“以德治党”“以德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割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德”是“以德治国”之内核。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之“德”不只是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而且包括理想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社…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飞 《长白学刊》2001,1(1):32-34
在“经济人”的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下,在社会道德“流通”领域,由于“经济人”基于成本——收益计算进行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局限性,这样,在社会激励反复错位的情况下,反德行选择的盛行就会使得道德“流通”中断,社会道德风貌呈现恶性化。因此,要整合道德“流通”中断的现象,必须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德行。是有用的,“经济人”选择德行不仅是善的行为,而且也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20.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