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为促进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证,培育公民意识是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建设对政治文化提出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包括表达和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公民政治权利意识等)的全面更新;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需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政治社团尤其是民间社团;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有赖于新政治人的崛起;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离不开“草根民主”的催生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意识文明是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成果和状态,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灵魂。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政治制度文明的先导,对政治行为文明产生调控和引导作用。努力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执政、政治正义和人权保障等政治意识,是我国当前加强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已经走向常态化,进入平稳期。但是,在这一"草根民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农村人情礼俗文化对选举公正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整合、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农民的公共观念和公民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是消除人情礼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的社会是法制健全和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的公民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我国目前正在向现代化法治国家迈进,对现代公民意识及公民教育产生了强烈呼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需要,向公民教育转变。树立公民教育的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公民教育实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有片面提高公民参与度的呼声,结果可能产生过度政治参与和民主的悖论。原因是它忽视了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及政治文化因素。在今后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立足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多层次的公民政治参与;允许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同栖共生;培育公民参与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8.
赵锐  马尚云 《前沿》2013,(22):21-22
公民文化也叫公民政治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现阶段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其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和现代的两个层面上.我国政治文化中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导致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存在差异性.在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呈现了向现代公民政治文化过度的特征.本文根据我国公民文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和特点,并且提出了我国公民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岳秀 《传承》2010,(15):152-153
政治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创造积累起来的所有积极成果,它是与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具有阶级性、动态性、民主性。根据我国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建立"政治特区",推进党内民主,扩大普选层面。  相似文献   

10.
王佳惠 《人民论坛》2014,(10):46-48
反日游行彰显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然而其中发生的非理性行为显示出中国人的公民意识仍然很薄弱。鉴于公民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公民意识教育等途径最大程度地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反日游行彰显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然而其中发生的非理性行为显示出中国人的公民意识仍然很薄弱。鉴于公民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公民意识教育等途径最大程度地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已成为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因基层政治监督乏力、农民自我组织性缺乏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而呈现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基层政治认同较低、权利义务意识渐增但公共意识欠缺以及法律意识强烈但主体意识薄弱等现象.故需从公共领域视角建构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自觉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之"主体性"在全方位的生活领域与公共世界中的彰显,是人的主体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产物。通过公民教育来进一步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建设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既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无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浩浩荡荡地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建功立业。他们带去的除了农民急需的科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所赋予的公民意识。重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民意识普及作用,完善大学和民间的契合机制,是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云龙 《理论月刊》2006,2(3):135-137
利益是公民参与意识的本源。以制度保障公民的利益是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根本区别,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公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着公民的参与意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加强程序与法治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意识乃至推进民主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创造积累起来的所有积极成果,它是与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具有阶级性、动态性、民主性.根据我国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建立"政治特区",推进党内民主,扩大普选层面.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性凸显。政治生活作为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既缘起于当前公民国家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更在于政治生活与增强公民国家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社会规范机制、利益互动机制、激励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作用机制。加强公民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设,拓展公民政治生活空间、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建立公民国家意识评价奖惩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韩雪梅 《前沿》2010,(24):97-9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尤其是提到要发展基层民主。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规范角度,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公民理性参与的培养,给出相应的论述,进而试图表明这样一点: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要求对公民的理性参与意识进行恰当的培育,而且,为了我国普选民主的需要,对理性政治文化的呼吁,要求基层民主实践与恰当的公民培育并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201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合格公民"和"公民意识"列入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就是对这种重要  相似文献   

20.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