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权》2005,(5):15-15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下称《公约》)是联合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的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书。《公约》于1979年12月18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1981年9月3日生效。《公约》包括序言和30条正文。《公约》将“对妇女的歧视”定义为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除和限制,其作用或目的是要妨碍或破坏对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承认,以及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享有或行使这些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08,(9):44-44
性质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在维护妇女权利方面制定的最重要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书,也是第一个把性别平等和非歧视要求法律化的国际条约,它建立在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人权的原则上,被公认为国际妇女人权宣言,所以被称之为《妇女权利宪章》。  相似文献   

3.
杨宇冠  崔巍 《人权》2009,(3):43-47
1998年10月5日中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距今已有10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在人权保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使得批准《公约》的条件日趋成熟,中国领导人也表示将尽快批准《公约》。在批准《公约》过程中,我国将面临是否和如何提出保留或声明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批准或加入了《公约》,  相似文献   

4.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0,(14):I0001-I0008
五、弱势群体处境艰难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至今拒绝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多项核心国际人权公约。政府不仅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反而不断削减相关资助项目。数千万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衣食无着,面临暴力、欺凌、虐待和毒品的威胁,令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5.
刘伯红 《人权》2010,(1):5-10
1979年12月18日,第34届联合国大会以130票支持、0票反对、11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从而使联合国为妇女全面编纂国际法律标;隹的努力结出了硕果。30年来,《公约》在全世界为越来越多的政府与公众,特别是妇女组织和妇女所熟知,越来越广泛地发挥着保障妇女人权、提高妇女地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 《人权》2010,(1):60-60
2009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1周年,中国政法大学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了《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1周年纪念活动暨“中国对国际人权公约的批;隹与实施”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杨宇冠 《人权》2006,(6):47-49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和其他组织制定了大量人权或与人权有关的国际公约或条约。其中联合国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6个专门的人权公约,还有几十个与人权有关的国际公约;欧洲国家也制定了《欧洲人权公约》和几十个与人权有关的国际公约。人权和与人权有关的国际公约在  相似文献   

8.
一、保护性立法是实现劳动世界性别平等的一种惯例 女性和男性应有平等的工作机会,在就业中享有同等待遇,是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原则和标准,而保护性立法是实现上述人权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禁止酷刑首先是一个人权问题 ,其次才是一个刑罚技术问题。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实施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其中既有公约本身的问题 ,更主要是人权意识在人类意识中的缺失。目前大赦国际在反酷刑运动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反酷刑运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08,(2):13-19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严重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有效预防、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积极救助、妥善安置被解救妇女儿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遵照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等有关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1.
朱力宇  沈太霞 《人权》2011,(3):49-54
自2004年起,欧洲人权法院开始了以《欧洲人权公约第14议定书》(以下简称《第14议定书》)为主要依据的新一轮改革。解决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日益膨胀的个人申诉之间的矛盾,是欧洲人权法院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而提高法院对个人申诉的处理效率,实现人权救济的有效性,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10月1日,旨在提高欧洲人权法院处理个人申诉效率的程序性规定——《欧洲人权公约第14议定书之二》(以下简称《第14议定书之二》)生效;2010年6月1日,  相似文献   

12.
《人权》2005,(6):55-55
《美洲人权公约》由美洲国家组织于 1969年11月22日在哥斯达黎加的圣约瑟通过,故又称《哥斯达黎加圣约瑟公约》。该公约于1969年11月12日生效。它是继《欧洲人权公约》后的第二个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人权保障公约,也是 1966年12月联大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后达成的第一个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保护人权的国际公约。《公约》包括序言和82条正文,由国家义务和受保护的权利、保护的方式、一般和过渡条款三部分组成。《公约》所保护的主要是公民和政治权利,规定的权利主要有:法律人格权、生命权、人道待遇权、不受奴役的自由、人身自由权、公正审判权、不受有追溯力法律的约束、获得赔偿权、隐私权、良心和宗教自由、思想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答辩权、集会权、结社权、家庭权、姓名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积极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小蕾 《人权》2011,(4):43-47
2006年12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部为保护残疾人权利而专门制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残疾人人权而做出的最新努力。《公约》明确规定了残疾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公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强调缔约国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切实享有各项人权、尊严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权公约对宗教自由权的规定具有差异性,部分人权公约规定的宗教自由权不包含传教自由。国际人权公约虽无管制传教自由的专门立法,但其对宗教信仰表示的管制和对言论、集会自由的管制蕴含了对传教自由的管制。欧美也有丰富的传教管制立法,国际人权公约对传教自由权的差异性规定和丰富的传教管制立法表明传教具有可管制性,传教与宗教自由人权不相冲突。  相似文献   

15.
李昀 《人权》2011,(4):57-60
2011年5月11日,13个欧洲委员会成员国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国际公约:《欧洲委员会防止和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约》。作为欧委会保护和救助妇女群体的纲领,《公约》强调唤醒意识并积极行动,旨在推动国际合作,建立由面到点的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网络。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确认全球正在变暖。《公约》于1994年生效,其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7.
《人权》2013,(4):61-F0003
《人权》杂志创刊于2002年2月,是中国人权领域第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国际性刊物,是中国人权理论建设、人权知识普及教育和中外人权对话的重要园地。《人权》杂志的宗旨是:讲述人权故事,探讨人权理论,开展人权对话,普及人权知识,促进中国人权的进步和国际人权的健康发展。主要栏目有: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将性别歧视定义为:“基于性别而做的任何区别、排斥和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我国在1980年与联合国签订了该项公约,作为成员国之一,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但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国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女子“七出”的规定,极大地伤害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徐爽  习亚伟 《人权》2014,(2):49-52
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简称“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通过的第一个综合性人权公约。截止2008年5月3日,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7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  相似文献   

20.
《人权》2003,(2):55-55
2月12日,首都专家、学者在京召开座谈会,纪念《人权》杂志创刊一周年,探讨推进我国的人权理论研究和宣传。专家们提出,《人权》杂志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探讨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学术园地,成为传播正确人权思想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外人权对话和交流的一个广阔渠道。 在《人权》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