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信仰应该被认为是我国通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然而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法律运行的不健全却给法治信仰的建设带来诸多困境。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消除法治信仰危机,走出法治信仰困境,着力构建社会民众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基层维稳实践中的"刚性维稳"以"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为构建方式。这种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消解法治为深层代价的短效性维稳模式极易陷入"维而不稳"的困境。要摆脱此困境,必须使维稳回归法治之路,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突出法治的民主基础和"权利本位"特征,奉行"法治维稳"的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4.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缺少独立的法治教育体系。从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看,大学生法治教育有两种模式,即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前者不断被扬弃,而后者更具有现代性。针对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阶梯式教育路径来解决,即对大一学生改革法律基础课教学,并开展"学生手册"教育;对大二至实习前的学生开展职业性法律知识的传授,并通过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开展更为深层次的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何震欣 《传承》2010,(36):92-93
近年来,随着国内法学界对前沿法学研究的转向,法律方法在我国法治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律方法在社会主义法治视野下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在从总体上关注法律方法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意义的同时,逐步开展了对具体的法律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法律方法的方法体系。法律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治本之道 关于当前的信访困境,范忠信教授强调要根本解决就是两个字:“法治”,依法治国而已。只要你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你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当真了,才能解决问题。哪怕在把宪法和法律当真了之后,暂时引起更多的麻烦。也坚持到底。久而久之,人们就信法为真,问题就好解决了。  相似文献   

8.
在汲取和运用话语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法治话语及其体系化的发生发展进行本体论证、实证考察,尚属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研究中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就其作为一个法学范畴而言,尚且缺乏必要的严格界定和系统的现实剖析,因此,当前紧迫的研究任务首先就是努力提出相对准确的法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类型,并针对我国法治话语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困境进行归纳,明晰法治话语生成的路径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提出法治话语体系健康发展的应有举措,促使法治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并由此推动法治理念大众化、话语实践的法治化,摆脱长期以来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党政公务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有待提高的困境,营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社会和谐和宪政法治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既让人们感慨数千年的"人治"社会已经脱胎换骨,又带来了"有法可依"以后的新思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循着这样的法治建设路径,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凸显了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新阶段中的重要作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  相似文献   

10.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不仅强调了形式上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了"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以及"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我国和西方在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政权组织形式,传统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法律文化上对人治与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对此,通过分析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差异进而对如何构建我国现代化法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刈 《人大研究》2002,(3):25-26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公民都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人们知法、守法 ,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而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现实的。在公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自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让公民信仰法律,协助建设一个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因此,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对法治忠诚、尊重,以法律来组织和构建社会秩序,就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笔者结合热点案例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现实,阐述如何实现法治信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并部署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监督、确保宪法法律实施的重大任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监督就是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法律文本真正变成社会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此意义上,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的根本保障。而法治监督  相似文献   

14.
法治信仰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创新与改革的新提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深入理解"法治信仰"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明确其同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并行不悖的,要结合政治讲法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治和德治要协同发力。在我国治理实践中,学法与守法领域最能精准评估法治信仰目标的推进实况。学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基础前提,守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迎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几千年封建专制史,有法律无法治,历代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近代中国没能走出历史困境,法治不彰是重要原因。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  相似文献   

16.
蒋剑云 《公安研究》2001,(10):75-77
该文认为我国涉外刑事案件处置存在着处置依据变异、中外公民法律地位不平等、成本与效益失衡及国际警务合作脆弱性等困境,指出摆脱困境的主要对策是强化法治观念,依法处置涉外刑事案件,不断完善我国涉外刑事案件处置法律体系及机制,夯实国际警务合作基础,大力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要树立四个观念要树立"法治"的观念。依法治国,也就是"法治"。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国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事务,当然实行法治,并不是说今后不再运用行政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思想教育的手段,但主要靠法制,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是建设一个法制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面对我国乡村内生权威严重式微,法律渐成信仰,权利义务意识被激活,法律转为需求,新型农民纠纷不断涌现,法律成为要求的局面,要从需求视角下反思农村法治路径,认识到"实质"法治比"形式"法治更重要,认识到"治理"模式仍然有其在乡村中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认识到农村与国家的关系是基于存在自身需求的"迎法下乡"。  相似文献   

19.
律师思维在方法论层面具有双向规范性、商谈说理性、应用广域性、智识综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法治要素。受到来自法律职业制度结构、权力资源分配以及职业特性和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律师思维的研究和关注普遍不足,中国语境下的"像律师那样思考"面临着律师思维缺位的困境。法律思维研究中的"混沌主义""法官中心主义"和"碎片主义"等现象遮蔽了律师思维的方法论特征与法治内涵,会对律师职业发展、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国家法治建设产生诸多消极后果。实现"像律师那样思考"需要从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规则层面、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制度完善层面以及在国家与社会治理领域层面构建、培育和拓展规范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律师思维。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我国农村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然而,农民主体性地位及相关权利的缺失,以及传统乡土文化对现代法律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面临困境。赋予农民宪法上的公民身份,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部门法体系,健全程序法上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