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  相似文献   

2.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因为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杰出贡献荣获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最早接诊非典患者的专家之一,也是最早觉察到非典蔓延的严重后果并果断向有关部门提出紧急报告的第一人;当医务人员大量被感染时,他第一个提出把最重的病人送到他主持工作的呼吸所;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判决是司法公正最直观的反映;也有人说,裁判文书是照见法官道德灵魂的明镜;更有人说,裁判文书说理能挽救当事人于绝望的深渊。行政诉讼作为“民告官”的诉讼类型,不难想象,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把政府告上公堂,作出这个决定何等不易。输了官司,不管他所以为的不公是否真的存在,“官官相护”的疑虑恐始终纠缠着他。靠什么减轻甚至打消他的疑心或者偏见,让他不至于对整个社会正义产生绝望?  相似文献   

4.
陈乃昌 《福建通讯》2001,(10):39-40
罗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历尽艰险,对党对人民作出的功业是不朽的。但是他所受的委屈和考验也是很长久的。  相似文献   

5.
方城 《政策》1998,(Z1)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周恩来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曾几度在湖北工作战斗;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多次到湖北视察指导。他的光辉足迹深印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他的高风亮节铭刻在湖北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6.
据传,蒲松龄先生在易箦之时,曾留下“红尘再到是金乡”之句。就是说,他再一次转世是到金乡。由此,引发了一段故事,即博陵李金枝氏写的柳涯外编。在《聊斋志异》的序跋中《读聊斋杂说》篇有文记载。李氏说,他少年时,曾师从蒲松龄先生。先生过世后,他怅然若失,不知所向。一日,到济南游玩,从趵突泉散步到了康庄泉。在柳树下,见一少年捉笔凝思,若有所题。他便很礼貌地向前与之搭话。问及姓氏,少年说姓徐,住在泺干。于是,他又问:“省城以济南为名,当在济水之南,而城北是大清河,却没济水;若趵突泉为济水,也是泉在城南,城在泉北;且泺镇在大清河边,又叫泺口,这是为什么?”少年答曰:“现  相似文献   

7.
杨庆才在吉林省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带着东北黑土地气息的副省长,因为他多年主抓农、林、水,堪称以“农”为本。而他却没有丝毫的“土”气,现代思维、学者风范的他颇具传奇。多年来,他结合工作实践,以全新的视角和战略思维著书立说,出版了很多有关农业方面的专著。偶有闲暇,也会吟诗作赋,黑土地的广袤和深沉、关东人的粗犷和豪放都收进他的诗集。他还擅绘画,精书法,白山松水的瑰丽画卷融入他的作品中,更融进他的领导思维中,依托白山松水、建设绿色吉林的“脚本”正在他的构想和践行中“彩排”,带着对“绿色吉林”话题的浓厚兴趣,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杨庆才副省长。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22)
正尽管信仰不同,尽管是被动地跟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了18个月,但勃沙特的回忆录,客观的向西方介绍了红军的真实面貌。他也成为第一个将长征介绍到西方的外国传教士。18个月,在穷山恶水之间辗转1.9万里,而且是作为红军的一名"俘虏"。这是瑞士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1日到1936年4月12日的经历。他的口述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比人们所熟知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出版,他对红  相似文献   

9.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6,(2)
正钟志杭目前在国内一家大型凉茶生产厂内负责工务维修工作,2008年他担任起厂内工务维修班长一职,带领着12人的维修团队,长年奔波在工厂一线给机械"看病"。他希望在新的一年中,维修工作能进行得更加顺利,自身也能拥有一辆代步车。也许是工作环境造就了钟志杭不爱说话的性格,在大多数工友中,钟志杭的个性显得过于沉闷。更多时候面对冰冷的设备和机器,钟志杭反而显得更自在些,他把这种长年累月与设备机器的情感归结为对维修工作的热爱。从1991年工作至今,钟志杭在维修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5个年头。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 《黄埔》2013,(1):66-73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的长洲岛上成立了,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就了黄埔群体的传奇人生。它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冲淡人们的记忆;也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减退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如今,近90年过去了,它依然让人常忆常新。为了帮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黄埔军校,更全面地认识黄埔师生,更深入地解读黄埔精神,在即将迎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黄埔军校校史研究专家陈宇。陈宇,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北京,军人世家;1976年参军,解放军首届(1983)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先后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政治部、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曾任《军事历史》杂志主编等职;多次参加边境作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立功受奖;学术研究涉及战争史、兵法研究、将帅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等领域。他潜心研究黄埔军校史30年:在南京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毕业实习在广州撰写黄埔军校研究学士论文,此后20多年间四访黄埔岛;在当年的成都北较场黄埔军校校园内工作生活五年,得天独厚地巧合积累了广州、南京、成都三地黄埔军校本部的丰富史料;上世纪80年代遍访当时在世的各地所有黄埔一期生及各期毕业生600余人,尤其对黄埔军校第一期和第二十三期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黄埔军校史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1993年黄河出版社)、《中国黄埔军校》(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总撰稿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2011年中央电视台)。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陈宇研究员访谈录,听他讲述黄埔军校的风风雨雨,感受黄埔师生的壮怀激烈,感悟穿越时空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你们的井下比公园还干净!”前不久,兖矿集团运销部煤质检查站副科长张先胜,到兴隆庄煤矿突击检查“三零”工程情况。他到兴隆庄煤矿以后,陪检人员给他安排的几个井下检查路线和地点,他一个也没去,而是自己挑选了另外几处检查场所,并连续下了三天井,到生产源头和现场进行了认真查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张先胜说:“耳闻不如目睹,兴隆庄煤矿果然高人一筹”。  相似文献   

13.
丁宇 《两岸关系》2014,(5):45-48
<正>"我一直很喜欢音乐,在北京有好几把吉他,训练完回到卧室,有时候拿出弹吉来,然后招呼队友一起来唱歌缓解压力。这些放松的过程也让我找到了打球的灵感。"说话之间是正宗的台式普通话,干脆而又亲切。青春而阳光的面孔,哈哈大笑时露出的若隐若现的小虎牙,结实的身材,让人很容易被认为是大学体育系的在读学生。采访过程中,李学林很谦虚,当我们表达是他的忠实球迷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这些小细节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正> 他,是解放军驻五指山某师一位并不富裕的军官; 她,是出身在五指山黎族贫穷家庭的一个孩子。于是,一位军官与一个孩子的故事在五指山麓演绎,军官奉献出的是爱心,孩子升腾起的是希望……孩子的处境深深触动了唐仁安的心,他对小女孩的父母说:"让孩子去上学吧,没有钱,我来资助!" 军官名叫唐仁安,1989年,他在  相似文献   

15.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6.
在风情万种的海滨城市三亚,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天涯海角”;在如诗如画的天涯海角,有一个尽人皆知的“鹿回头”。传说在这个地方,勇敢的黎族青年终于追到了一只梅花鹿,就在他伸出手的一刹那,他的猎物募然回首,变成了一个清丽少女,于是黎族人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与道士的交往和对道术的选择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他疗疾服务的;他对金丹道的一贯关注既来自李白的影响,也有对生命眷恋的心理原因;对上清派的漠视则出于他对玄虚的怀疑和否定,是他不能也不愿遁世的人生观的曲折体现;对方仙道的注意则出自一种诗学的关注,无关乎他对道教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许多90后的小青年们热哀于手机上网、电脑游戏时,同为90后的河北省黄骅市青年王德昌却偏偏热哀抓小偷。2010年2月至今4年多的时间里,王德昌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发现、确定各类偷窃人员共计130余人,独自或由队友协助将其全部抓获,并破获各类案件500余起。虽然身经百战,但这个瘦小的反扒大王一次也没有受伤。王德昌是黄骅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一名普通的队员,说起他抓小偷的故事,黄骅市公安局和黄骅市民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9.
我以我血荐轩辕———记原全国政协常委、已故著名画家黄胄先生敖颜黄胄,一位从没有时间休息的画家长眠了,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和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爱他,因为他是人民的画家,是从生活中走来的画家,更因为他也同样爱着所有的人。1925年3月31日,黄胄诞生在...  相似文献   

20.
当萨特面对现实的困惑企图寻找一种可以解释历史的学说而求援于马克思主义时,他给自己设置的是一个终究未能解脱的悖论——“融合—剥离”的悖论:一方面萨特承认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自称存在主义只能作为一个依附其上的思想体系与之融合,并在某些问题上也的确改变了他的观念和学说;另一方面萨特却始终没有放弃存在主义,从方法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