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迄今,美国对非洲的态度发生了由冷落到重视的转变,同非洲的关系也经历了由冷变热的过程。目前,美国新的非洲政策经过调整已经定型,朝野正加紧落实新的对非战略部署,经济拉拢与政治诱压并举,力图通过与非洲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伙伴关系”,将非洲全面纳入其主宰的“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面临重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面临重大调整杨永红近来,中东地区形势演变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就是长期对抗的美伊关系出现松动的迹象。事实上,美国国内早已就美伊关系和美国现行的对伊政策展开了讨论。主流意见认为,鉴于伊朗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及其他因素,美国孤立伊朗既不现实,...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对非洲政策同时具有变与不变的特点,总的来看继承成分多于变革成分.革成分主要有:将非洲列为外交政策重点、宣称与非洲建立伙伴关系、适当采取某些灵活政策如调整对苏丹的政策。奥巴马政府在非洲推行良政、促进非洲发展、帮助非洲抗击疾病等政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对非洲资源的需求和反恐需要,抗衡新兴大国在非洲的影响,为实现其全球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曾经一度对非洲态度较为冷淡。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由同苏联争霸世界转向维护和加强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克林顿就任第二任总统以来,调整了国内外政策,为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将"安全、经济、民主"确定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并且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三大支柱之首,非洲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非洲的军事化能源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把控制主要产油国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军事战略的重要一环。“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明显加快美国石油战略的调整,实行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逐步降低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为此,小布什政府不仅把目标转向中亚和里海地区,而且打着“反恐战争”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旗号悄悄向非洲进军。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后,美俄两国在谋求建立冷战后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现在美俄已不是对抗的两极,但90年代初宣布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未形成,两国从维持亲善走向面对现实。近年来,美俄两国在战略和双边关系诸多领域矛盾与分歧叠现,美英空袭伊拉克,特别是北约对...  相似文献   

7.
一非洲是一个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大陆,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大陆,但是它的农业却十分落后。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每况愈下,整个大陆为农业危机所困扰。面对严峻的农业形势,非洲各国都在程度不同地调整本国的农业政策,纷纷把发展农业,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促使非洲国家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 0 0 1年 1月 2 0日 ,布什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美国新总统在美拉关系上、美国对一些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上将做如何调整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 ,本刊特刊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研究人员撰写的下列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9.
10.
冷战后日本对非洲政策的调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日本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其非洲政策做了引人注目的调整。目前,非洲在日本对外战略中虽尚不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但出于对长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综合考虑,日本对非洲已相当看重,而且从中也可看出日本在21世纪初对外战略中的某些意图。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日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席来旺美国总统克林顿4月访日,并与日本首相共同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表明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冷战后对日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一美国对日安全战略的调整,是为了应付冷战后美日同盟面临的问题,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同处西半球,联系十分密切,从19世纪初算起,它们之间的外交关系已经历了170余年。在此期间,美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其拉美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先后出现过“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泛美主义”、“睦邻政策”、“争取进步联盟”、“新政策”、“新方针”,等等。美国的拉美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某些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目标并未因时间的变化和政府的更迭而有所改变。因为美国制订政策的根本依据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它始终是把美国历史上不同形式的拉美政策联系起来的纽带。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用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利于国际生存和国内发展的准则。从理论上讲,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具体政策的执行才能转变成现实;但同时它又是具体的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国家制订和执行外交政策中  相似文献   

13.
朝鲜问题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冷战遗留问题,是亚太安全形势中的最不确定因素。朝鲜问题在美国对亚洲政策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1994年10月美朝核框架协议签署后,美国放弃长期对朝封锁和孤立的遏制做法,实行软着陆政策,放宽对朝鲜的贸易和经济限制。美朝关系出现...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美国基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开始调整对其“后院”拉丁美洲的政策,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当年初,美国总统布什亲赴哥伦比亚参加美国、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秘鲁四国首脑会议并签署有关反毒问题的协议;副总统奎尔先后参加了巴西、智利和尼加拉瓜的总统就职仪式,还出访了墨西哥、委内瑞拉、巴拉圭、阿根廷;年中,布什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开创美洲事业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紧接着在西方7国首脑会议上向西欧、日本各国提出援助拉美的政策;年底,尽管海湾危机日趋紧张,布什仍对墨西哥以及南美5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一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1年11月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标志着美国政府20多年来对缅实施的单边制裁政策发生了里程碑式的转向。本文认为,实现双边外交关系正常化、有条件解除对缅经济制裁和加大对缅甸社会的渗透,成为美国对缅新政策的三根支柱。美国对缅政策调整受到双方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的推动,其关系正常化总体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美缅要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16.
布什政府上台后,大幅度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俄罗斯政策,采取驱逐俄外交官、停止向俄提供贷款、削减帮助俄销毁核弹头的资金、逮捕俄白联盟国务秘书、会晤“车臣外长”等行动,并公开宣称俄对美及其盟友构成威胁。美新政府调整对俄政策,导致了美俄关系逆转。面对美咄咄逼人的态势,国力衰微的俄罗斯,虽不能与美进行全面对抗,但也不会毫无作为。然而从总体上审视,美俄关系不会倒退回冷战时期。但是,美俄是世界头号和二号核大国,其关系的变化将会对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是,过去被冷战长期掩盖和抑制的民族矛盾暴露出来,并进一步激化,构成了对国家稳定、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而这些民族矛盾往往和民族自决问题联系在一起。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兴起的民族运动有一个显著不同,当时的民族运动高举民族自决的旗帜,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为了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而进行斗争,而现在民族矛盾中的民族自决问题,则是一个已经取得独立和自由地位的主权国家中的一些民族要求享受更大的权利甚至要求分裂出去、建立新国家的问题,有人把它称作“殖民时代之后的民族自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干扰因素,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去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美国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表明,经过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新框架已基本明朗。这是7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调整,已经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调整的背景台湾问题这个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因为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和1996年3月所谓的台湾“总统”直接选举,变得十分突出,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稳定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政界不得不高度关注台湾问题及其影响,并着手对美国的台湾…  相似文献   

19.
钱文荣 《亚非纵横》2014,(6):95-102
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美国将其视为称霸全球的战略要地和凸显关全球领导力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加大对非洲的关注度和投入,进一步界定了美国在非洲的核心利益,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美国对非工作某些具体做法对我改进对非工作有一定启示。尽管中美在非洲存在竞争和矛盾,但也有某些共同利益,在不影响我与非洲国家双边合作的前提下,中国可有选择地与美国开展适度合作。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决定南亚和平与冲突的首先是该区域内的两个主要国家,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其次是区域外的两个大国,即美国和前苏联,区域内的其他小国,即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不丹等,仅起着极其次要的作用。直至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其在全球的地位,一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长期处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中的南亚地区。从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美国南亚政策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敌对国家的竞争要求。直到80年代,美国南亚政策的实施结果,是使该地区成为冷战政治的竞技场,最终形成了美巴轴心和苏印轴心。美国在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