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建国以来,史学界普遍把武汉失守当作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认为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就由“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转到“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第二阶段。综观抗日战争发展的轨迹,这个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值得商榷的。现在分两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的第一时期转到战略防御的第二时期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中外舆论为之震动,这确实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抗战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日本并未停止战略进攻,国民党仍在积极培养抗战力量以停止日本的战略进攻。因此当时有人认为,从武汉失守到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是抗日战争由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我们同意这  相似文献   

2.
一二·九运动爆发至今刚刚过了72年。关于这次运·动的意义,毛泽东在1939年12月9日就曾说到过:“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毛泽东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的讲话中,只说到这次运动与抗战的关系,一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仅就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新动态、新成果作一些简单述评和介绍。 一、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抗日战争从何时开始的?史学界一直认为,1937年“七七”事变为标志,开始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到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称之为“八年抗战争”。1991年前后,对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争论。有人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到1945年8月取得胜利,是“十四年抗战”。 提出“九一八”事变开端说的主要理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人民首先是东北人民纷纷起来抗击日寇的侵略,尽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枪口对内,对  相似文献   

4.
陈钊 《世纪风采》2022,(10):23-25
<正>著名的抗战歌曲《游击队之歌》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事工业的技术人员、工人不一定同意,人民军工的奠基者、曾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的刘鼎便说,抗战发展到相持阶段后,实际情况是“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这当然不是说根据地军民的武器弹药已经能够完全自给,而是自给的比例确实不低。陕甘宁、晋察冀、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八路军渑池兵站工作。刘少奇在渑池兵站的活动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经过“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被迫同意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并不真正团结抗日,而是妄图通过“合作”吞并我党我军。我们党中央、毛泽东充分预计到,中国的抗战依靠国民党是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上海市中共党史和近现代史学工作者及有关方面同志齐集一堂,以“抗日战争与上海”为主题开展学术讨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谨向这次讨论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上海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一二八抗战、八一三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感召下,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文化救亡运动影响遍及全国。我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和沪郊农村的斗争,积极配合、支援了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的抗战。…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走过了60 周年,广东终于有了记述抗日战争全过程的《广东抗日战争纪事》。作者沙东迅教授,更是我有幸结识十多年的史学前辈和师长,他“十年磨一剑,著成抗战篇”,我内心是十分钦佩和敬服的。真可谓“板凳甘坐十年凉, 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们老一辈史学研究者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后来有志者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曾经一段时间,人们习惯了“八年抗战”.但随着抗战研究的深入,“十四年抗战”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的大会讲话中,都把“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把十四年的抗战作为一个整体.国内较早的有代表性的抗战史著作,如军事科学院编的三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国防大学何理教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王秀鑫和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都是以14年抗战作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纪念抗战的文章,但有关抗战时期宣传工作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见.近些年,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本文将对宣传工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一、唤起民众,壮大抗日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需要全民族同胞参加.“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但是,要动员起全国同胞共同抗日,必须首先统一思想,通过政治宣传,把抗战的政治目的告诉人民,使他们懂得为什么抗日,从而自觉地贡献一切,投身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由于我党将主要精力用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问题上,对于民众的抗日宣传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国民党当局历来轻视群众的作用,更何况是被迫抗战,也就不可能下功夫去动员群众.大多数人民得知抗战爆发,“是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听到消息的”.而“偏远地区听不到炮声的人们”,“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所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抗击日寇基本上是国共两党的军队.国民党政府由于实行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接连失利.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化运动,为中国人民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所论述的,仅是抗战初期,即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段时间进步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 一、抗战初期进步文化运动的发展 抗战初期的进步文化运动,郭沫若是用“蓬蓬勃勃”“轰轰烈烈”来形容的。这不仅是指进步文化运动规模大、范围广,而且是指其内容丰富、影响久远。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序幕。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抗战进步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迅速起动、迅速形成浩浩荡荡局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由失败到胜利的转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核心、脊梁,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2.
算命的说15岁的王唯真只能活到30岁,而他却很高兴:如果自己能活到30岁,准能看到抗战胜利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就跟父亲说我要去参加抗日战争。当时父亲说,不是不让你去,你太小。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他说,你14岁算什么“匹夫”,18岁才算“匹夫”。到你18岁了,我带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文史界对贵州省和贵阳市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的评价,均比较模糊。贵阳虽然是抗日战争的“后方重镇”,但抗日战争文字记载,多停留在一般性记述上,导致很多人以为贵阳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因此,全国人民对贵州省军民参加抗战的情况了解甚少,一些被轻率破坏的纪念物,如贵阳市新华路南端和三桥的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塔,没有得到恢复,幸存的老兵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14.
刘岩 《党史博览》2012,(10):38-39,48
《党史博览》2011年第10期发表拙作《中国共产党点燃“全民抗战”烽火纪事》一文后,有读者提出:“共产党点燃的‘全民抗战’烽火,与卢沟桥燃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烽火是什么关系?”“在全民抗战付诸实践的源头,竖一座‘中国全民抗战纪念碑’,与卢沟桥抗战纪念标志有无冲突?”  相似文献   

15.
简论华侨在新四军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年抗战,新四军威震大江南北,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新四军的辉煌业绩,也包含着海外华侨的一份不朽勋劳。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在致海外侨团的书信中,曾明确指出:“抗战以来,我海外侨胞热心救国,早著丰誉。”其对新四军不仅“时赐物质及精神之援助”,而且“踊跃参加本军工作,前线敌后以及后方各部门,均有我侨胞之足迹”①。新四军从创建之初到抗战结束,自始至终都得到海外华侨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精神道义各方面的极大支持和援助。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11)
从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到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再到2015年7月7日习近平参观《伟大胜利历史贡献》抗战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本文分别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功勋与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博览》2005,(8):4-10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自然由多种因素促成,但抗日战争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其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逐步总结、撰写出来的。太原失守后,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深入敌后,领导这场持久战。从“做眼”到反“围攻”,毛泽东验证了持久抗战的可能性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时,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抗日战争刚开始时,毛泽…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笔者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发现了近百年来台湾有两个50周年的历史巧合。即1895年,腐败的满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使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从那时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为止,中华民族为收回台湾,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我暂且称之为“第一个50周年”。而从中国抗战胜利,特别是蒋介石集团逃台之后的1949年开始到今年,海峡两岸同胞又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我称之为“第二个50周年”。在这两个50周年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活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诱降与勾结,贯穿于抗战的全过程。特别是一九三九年春到一九四○年冬的一段时间里,日、蒋之间的接触和会谈极为频繁,但是,尽管日寇对诱降工作紧抓不放,有时软硬兼施,有时恩威并重,而蒋介石集团却“谈而不决”、“投而不降”,最终没有就范,致使日寇的诱降活动未能如愿以偿。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中日战争爆发了4年零5个月之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在公开场合,日本曾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而背地里却又把他当成“迷人的伴侣”,不断伸出诱降之手。抗战初期,蒋介石喊过一些诸如“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漂亮口号,曾几何时,却又与日本眉来眼去,勾勾搭搭,还干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深得敌寇的嘉许。但是,在降日、卖国的问题上,蒋介石又与汪精卫有根本的区别,他最终没有投到日寇的怀抱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