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清醒地认识到翻译具有启迪思想、沟通文化的作用。他的翻译作品为传播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之声、启迪国人思想作出了很大贡献。鲁迅这一阶段的翻译以间接翻译为主。这种根据中介本进行翻译的移译经历为其日后翻译路径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江雪 《学习月刊》2012,(10):139-139
一、再述翻译理论与实践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研究空前繁荣。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研究视野和方法频频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内容不断丰富.翻译研究中先后发生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为其带来许多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不断验证.继承和丰富着传统翻译理论。近年来.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许多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译家做了十分精辟地论述.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时代的译海冲浪——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曾占据非常显赫的地位,以朱生豪、周作人、鲁迅、茅盾等为代表的浙江学人曾为中国现代翻译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新时期的浙江翻译文学虽历经艰难,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发展了这一优势,并形成了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的三大优势和特色:以飞白、吴笛为核心的世界诗歌翻译,以宋兆霖、吴笛、沈念驹为核心的世界文豪全集系列翻译,以及以飞白、郭建中为核心的翻译文学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薛田 《廉政瞭望》2012,(13):68-69
作为外交部翻译室的“翻译国家队”成员,施燕华、张维为、高志凯等只要同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便眉飞色舞。  相似文献   

5.
柯柏年是国内闻名的红色社会科学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著名翻译家和我党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阅读的马列著作,很多就是柯柏年翻译的。柯柏年还主持并完成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外文翻译工作。杨尚昆在回忆录中说,“柯柏年是大革命时期很出名的老同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说过,“翻译工作,要多请教柯柏年”。  相似文献   

6.
叶文益 《新湘评论》2012,(14):34-35
李季(1892—1967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5名成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他主要埋头翻译海外社会主义思潮论著,著名的《社会主义史》就是他翻译的。  相似文献   

7.
叶文益 《学习导报》2012,(14):34-35
李季(1892—1967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5名成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他主要埋头翻译海外社会主义思潮论著,著名的《社会主义史》就是他翻译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10):56
李麦宁(1922-),开阳县人。生于北京,我省的现代文学作家。其兄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艺术家李白凤。1936年滞留贵阳,抗战爆发后颠沛于湘、桂、黔等地,与熊佛西、端木蕻良等南迁文化人士交往。回筑后,以教书为业,业余写诗并从事翻译,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1946年,创办贵州文学史上第一份诗歌刊物《离骚》,翻译介绍过裴多菲、波德莱尔和阿·托尔斯泰等诗人、作家。  相似文献   

9.
汉译英中的文化翻译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翻译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尽可能地在文化翻译中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使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罗亚君 《世纪桥》2008,(6):115-115,119
翻译是一项实用技能,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将“翻译工作室”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在翻译工作室中,教师主要起调解、组织、创造、推动和监督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他们共同探索解决翻译问题的途径,从“做中学翻译”。  相似文献   

11.
陈璐 《世纪桥》2016,(3):80-81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对于我国的翻译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更深入的研究翻译事业,从而继承优秀的翻译文化。本文是从五四运动之前对中国翻译史上几个重要的翻译时期的简述。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嫁接——谈广告文体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新 《世纪桥》2008,(2):88-89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广告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文化的嫁接是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作一些探讨,强调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李凤敏 《世纪桥》2010,(17):138-138,140
翻译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文化问题,或者说翻译就是文化替换。当今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多,旅游频繁,不同国家的游客们从彼此不同的社会背景走到一起,如何通过语言翻译彼此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着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语言的转换、文字的表达等从文化角度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语义三角"理论,通过分析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英译本以及作者本人的译本,可以看出翻译的关键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符号系统(形/音)"的合理转换,正确地体现原作者在作品中描述的"物"所真正要表达的"义"。因此从语言学的视角来进行翻译教学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刘志青 《党史博览》2009,(12):19-22
在新中国俄语界.李越然是位著名的翻译家。1949年8月至1965年5月,他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陈毅、薄一波、李富春等党和周家领导人担任翻译,见证了新中国与苏联从结盟到破裂的全过程。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薛田 《学习导报》2011,(12):54-56
张维为离开外交部已经20余年,曾是外交部翻译室第三代"翻译国家队"成员,只要回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他依旧眉飞色舞。"那一代领导人讲话都非常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项实用技能,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将"翻译工作室"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在翻译工作室中,教师主要起调解、组织、创造、推动和监督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他们共同探索解决翻译问题的途径,从"做中学翻译"。  相似文献   

18.
丁风岭 《学习月刊》2011,(22):116-117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蒋国经 《湘潮》2008,(10):37-41
武陵逶迤,明山叠翠,[氵舞]水拖蓝,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湘西芷江古镇,真可谓地灵人杰。民国总理熊希龄在这里读书、生活近20年;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年时代,被周恩来称赞为“法国通”的李风白出生在这里。李风白曾担任外文图书出版社法文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他1903年生,1984年4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一生除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外,还创作了不少美术作品和新旧诗词。他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得到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而且曾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20.
黄怡红  吴淑华 《世纪桥》2010,(15):135-137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存在可译性。为了两个民族之间思想的沟通,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国际背景和文化结构以及习语的差异。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解释或注释、加词或减词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