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立家 《人民论坛》2012,(24):30-31
在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复杂的中国发展"现实"和复杂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艰巨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新的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进行认知与解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和谐"反映着一种理论自觉、时代自觉和价值关系自觉,它发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必然要求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最新时代理念和全新的价值关系定位。针对关于"和谐"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误区,端正价值立场、尊重主体权利、正视社会矛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应该成为四大基本立足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和谐"才能成为中国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价值观旗帜,巩固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东北内陆某-社区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基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考察农村社区信任资源的现实形态、传统信任资源的消解和现代信任资源发育不足的困境.通过研究信任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试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构和谐的人际信任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竹立家 《人民论坛》2012,(18):26-27
人的"幸福"追求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生建设"和不断的"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幸福"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和未来社会发展"新秩序"的重构,都遇到了较大的麻烦。意见纷呈、众说纷纭的各种情绪化"理论思潮"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标示着当代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新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这一升华既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因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两个角度追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李义丰 《传承》2010,(33):54-55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关系社会稳定、国家兴亡、社会主义大方向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在着重分析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指出,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阶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警惕右和防止"左"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同属社会主义范畴,但不可混为一谈。党的十三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其作为立足现实国情、发展社会生产力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生成可从历史沉淀、理论依据、现实场域、文化基因和意识形态五个维度进行考察。"中国梦"的生成深受历史的纠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贯穿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表达,"中国梦"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对人及其生活实践的重视;"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概括和凝炼,回应了中国现实问题;"中国梦"是"梦"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能更大程度地达到"形而下"的物质期盼和"形而上"的理想追求的结合;"中国梦"话语体系的背后,折射着执政态度与执政理念,以期在国际上搭设合作对话的平台,在国内凝聚话语共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在中国梦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不同频共振、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等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大众化,要注重理论建设的大众化、教育对象的分众化、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建立机制的常态化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与人性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内在关联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而人性化是新的时代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现实化,而不是泛化和任性化;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解放人,人性化的实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我国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还不是真正的人性化,而是一种执政理念。当前,需要在人性化引导下将以人为本推向现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最主要理论创新,在"谈话"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起着引领和统摄的作用。它是邓小平理论以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科学基础。它的提出,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更高更深的层次;它不仅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把握它所反映的社会主义一般规律,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战略规划到行动落实三个方面学习和领会胡锦涛同志"6·25讲话",作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规划,而且更关键的是需要认识的统一和行动的落实。以此为基点,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胡锦涛同志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童曙 《重庆行政》2008,(5):109-11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凝聚人心、升华对社会主义理念的信仰、引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是社会主义理论史上不可绕开的一位重量级思想家。他在继承列宁"实践的"或"现实的"社会主义观念、深化对"新经济政策"本质之认识的基础上,就"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根本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即便在今天看来亦不失其价值的重要论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深入研究这些布哈林以生命换来的宝贵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查明、在实践中吸取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避免重蹈社会主义"幼年时期"的覆辙。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90多年发展史,就是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集中的体现。这个"最现实最集中"就在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表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通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文明普遍交往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把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理.建国50年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经验教训也是多方面的,而集中到一点,就是怎样把社会主义切实置于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以开放性的视野,从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上思考这个理论体系的意义与价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论、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并继续破解着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上的四个"世纪难题":反思和调适改革开放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反思和调适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反思和调适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反思和调适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发展观。我们应当以开放的态度,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从"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统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拓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共振互动关系;必须始终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必须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的价值事实基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一元化与多样性、批判性与整合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雅安市委统战部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发挥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政治优势,做好"聚力"文章。我们通过召开市情学习会、专题座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跨越理论中开创了另一种社会主义观,即现实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经典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观;建设现实社会主义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去规划和指导;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找到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