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1,(8):59-62
北京晨报为什么我们留不住学生周怀宗在6月15日的《北京晨报》上报到: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文章称:大清早,你到清华园或未名湖边走走,书声琅琅,全都是英语,目标很明确——毕业后赴  相似文献   

2.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3,(4):54-57
改革需要确立新主题新目标汪玉凯在2月22日的《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指出:过去20多年我们一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主题,获得了极大成功。但目前改革再用这个主题,显然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了,因此,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治理变革"作为主题也许更加合适。这是因为:首先,政府愈来愈  相似文献   

3.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2,(4):57-60
真与假折射对党是否忠诚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看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要看其干事创业,是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问题矛盾面前,是说真话出实招,还是说假话躲着走?社会临督之下,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真与假之间,折射出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4.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2,(6):57-61
北京日报沿着邓小平的思考继续探索龙平平在4月1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今天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有两类问题需要特别重视。一是小平同志已经提出过,但需要进一步论证以求完善的理论观点;二是  相似文献   

5.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1,(1):58-62
邓小平缘何提出中国特色沈宝祥在9月1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在我看来他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抛弃苏联模式。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而实践已经证明,采取这种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成功。他针对苏联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6.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2,(5):58-61
改革必须惠及百姓肖勤福在3月19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改革绝非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它是一项全民工程。任何重大改革举措,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产生效力并且持久;改革要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必须为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和好处。因此,改革能否成功的自我保障机制,就在于能否产生利益并切实惠及百姓。前些年有一  相似文献   

7.
观点搜索     
“政治需要”呼唤“政治文明” 浦兴祖在2003年8月18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将“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与执政党重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两个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安群 《新视野》2012,(2):77-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政治核心和制度灵魂.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直接领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立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9.
充分认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告: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1,(5):57-57
据3月11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吴邦国强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群 《理论建设》2011,(6):30-33,74
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过程表明: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灵魂。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孜孜探索,才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完善,党的领导无疑是最坚强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独特构想,并领导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3.
法制和谐是指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协调与统一。它要求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下位法必须符合上位法的规定;要求横向的法律规范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和抵触;要求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律规范体系没有盲区和空白,具有其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法制和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度基础,因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制度建设工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独特的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创建近百年来,自党的六大起.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大体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属性、根本目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政治保证、外交和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尚玉为 《世纪桥》2012,(13):151-152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韩德强 《新视野》2012,(4):93-97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根植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主要由司法规范系统、司法组织系统、司法职能系统和司法人员管理系统组成。该制度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充分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是与时俱进、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完善巩固。正因为这样,这一制度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论述了  相似文献   

20.
蒯正明  任秀娟 《探索》2015,(1):32-36
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仅对于加强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构建党内法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完善党的法规制度体系,提高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加党内法规制度系统的协调性,避免法规制度冲突;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工作,促进法规制度创新;保证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避免法规制度虚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