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人大代表的"集体履职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随着我国社会变迁,人大代表"集体履职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制度建立的初衷,不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立足现实实践,可以尝试建立一种以"个体履职制度"为主、"集体履职制度"为辅的人大代表履职制度。"集体履职制度"向"个体履职制度"的转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实质性进步。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人大代表的"集体履职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随着我国社会变迁,人大代表"集体履职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制度建立的初衷,不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立足现实实践,可以尝试建立一种以"个体履职制度"为主、"集体履职制度"为辅的人大代表履职制度。"集体履职制度"向"个体履职制度"的转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实质性进步。  相似文献   

3.
不同认识角度使"制度失效"有真伪命题之分。本文在对制度失效进行内涵界定基础上,描述了制度失效的各类表现。环境的任何因素和影响都不能成为制度失效的理由,制度的"失效"在于"失效的制度生产",寻找制度失效的原因在于制度生产本身。制度失效在"制度生产"方面的原因包括价值引导失当、制度目标失准、资源整合不足、利益博弈失衡、集权导致垄断、缺乏生产激励等,归根到底是缺少高效的制度生产平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科学的知识图景发生了变化。它的标志是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渐渐消退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有效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制度自身、制度与环境,以及制度与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5.
制度问责化与问责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是"秀才"和"兵"的结合。"秀才"是制度中的肯定性责任,它告诉人们"路在何方"。"兵"是制度中的否定性责任,它对误入歧途者进行问责。所有的制度,都需强化"兵"的存在,是"制度问责化"。"兵"也容易在情绪决策博弈中迷失方向。由此,需要设置更高位阶的制度,对位阶较低的"兵"予以监管,是"问责制度化"。要实现问责制度化,需在封闭原理的指引下,藉由制度中安排"兵","兵"上安排制度,层层递进,构成一个问责循环系统。从理论回归实践,人民问责权层面的制度、问责权层面的制度、管理权层面的制度,互相运作,形成了实践形态的问责循环系统。其中,只有诉诸制度建设和理性教育,促进管理权的常态监管和非常态监管,人民问责权作为问责循环系统的枢纽才能日趋牢固。  相似文献   

6.
从民生问题中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与发展入手,分析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变化特征,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实现了从"救急"到"控制"到"权利"的理念上的变化.并剖析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聚焦在"放管服"改革上,而"放管服"改革的落实主要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现出来。政府职能的"放"体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政府职能的"管"体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治化"和"标准化",政府职能的"服"体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准化"和"便民化"。实践证明,近十多年渐进式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凸显了政府职能的"放管服"改革精神实质和方向,而且也体现了我国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使得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20,(4):83-89
在线调解是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与调解制度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线调解不仅创新地将各类调解制度联体起来,实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要求,而且开拓性地将调解制度与相关的社会治理制度联动起来,成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性平台。比较分析"莆田调解"和"浙化平台"两个在线调解平台后发现,二者在各自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各自牵头组织的优势,分别采用了制度联体和制度联动两种方式,实现了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享共治,提升了在线调解的制度效能,推动了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郑重决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哲学意蕴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主体维度看,是建立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制度;从价值维度看,是建立了坚定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制度;从实践维度看,是建立坚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度;从认识维度看,是建立了坚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社保制度本身就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文章在剖析我国"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保制度对"新常态"经济状态的不适应及"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对社保制度改进的要求,并据此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完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党的建设、心理学和领导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党内激励的实际,阐释了党内激励机制由"正向激励制度系统"和"负向激励制度系统"组成。指出由于党内激励制度之间往往不是并列的,而是存在主次之分。因此,在设计党内激励制度时,要正确处理好正向激励制度与负向激励制度、物质激励制度与精神激励制度以及内在激励制度与外在激励制度之间的关系,实现党内激励制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产生于中国土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成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征淡化了长久以来政党制度的"管理"倾向,凸显了"治理"特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主体多元性、过程协商性和实践合作性等治理特征,使得多党合作的治理效能得以真正发挥,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党内法规制度,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为各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然而,一些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抓好制度配套时,却出现简单片面化、盲目扩大化、随意歪曲化的现象,导致一个个"奇葩"制度频现,让群众"唏嘘不已"。比如:某县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相似文献   

14.
民主推荐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委任制"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创新发展和重大贡献。在民主推荐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简单以票取人"和"拉票不正之风"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其制度效用的两大负面因素,且相互交织、互动影响。民主推荐制度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然与应然的对抗、起点与过程的扭曲,最终得到改革完善和调适修正,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完善的能力。本文从制度的起源、制度的背离、制度的调适、制度的前景四个层面,立足政治学视角历史地、系统地、深入地分析民主推荐制度,努力剥离附加在制度之外的"不可承受之重",以期更好地发挥制度效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概念范畴,从体系建设的高度,科学诠释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领导制度,怎样建设领导制度"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揭示其科学含义、基本要求,赋予党的领导制度新的理论形态和时代特征,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涵清晰、意蕴深刻,具备完整的框架结构,同时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新时代构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展现了清晰的"路线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是从中到西、由古至今的特殊传承结果,这就导致了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三方面的冲突:传承的冲突、认知的冲突和实践的冲突.这些冲突集中体现为"德才兼备"、"官本位"等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模仿的影响.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实现公务员录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和继承性融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是从中到西、由古至今的特殊传承结果,导致了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传承、认知和实践三个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集中体现为"德才兼备"、"官本位"等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模仿的影响。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实现公务员录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和继承性融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职位分析的科学化与动态化:"专才"基础上的"通才"选拔;减少录用过程对道德的过度关注:加强防弊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8)
"公益诉讼"在我国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却已经成为学术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公益诉讼制度,不过局部的制度设计已经开启了公益诉讼制度。本文以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剖析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位缺"的社会基础以及进一步推动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制度自信"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我国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主要表现在制度建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是领路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都是源于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邓小平的制度自信作为逻辑起点,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20.
任晶 《学理论》2013,(23):252-253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官制度,从清朝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国策。在清代",孝"观念渗透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丁忧制度便是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孝道的一项重要政策。丁忧是指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之故,而离任治丧守孝之制。从清代文官丁忧守制期限、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以及清代丁忧官员的范围扩大,来阐述文官的丁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