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溪地区党史研究分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日在漳州市召开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共七十二人,有当年参加漳州战役的老同志和在红军攻克漳州后赴中央苏区参观的漳州工人代表团成员;有参加一九二八年平和暴动的老党员、曾长期在闽南坚持游击战争的部分老同志以及王占春  相似文献   

2.
相当长时期以来,举凡涉及“漳浦事件”、“何鸣问题”的一些党史著述与回忆录,都把何鸣说成“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以下简称‘红三团’)”及其后来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闽南第三支队(以下简称红三支队)”的“团长”(“支队长”)、“政委”或“团长兼政委”。但是笔者最近发现,这些说法都与史实不符。现将何鸣的任职问题考辨如下。红三团是创建于1932年5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期间的地方红军,受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领导。首任团长冯翼飞,副团长尹林平(又名尹利东),政委王占春。当时,何鸣只是任连队的政委。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后,6月初,王占春在漳浦县的寨仔村战斗中,腹部受重伤牺牲。之后,红三团撤退到平和县的三坪村整编,团的领导机构进行调整,由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蔡  相似文献   

3.
山城枪声     
三十年代初期,福建漳州出现一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王占春,勇猛过人。20几名队员,人人身佩一枝驳壳枪,个个英勇善战。他们经常在漳州附近的九湖、上下南乡、石码一带活动。乡间的土豪恶霸、流氓地痞,如果胆敢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一且让游击队知道,就甭想活命。老百姓把游击队视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称他们是王占春的“短枪队”。这支“短枪队”为民除害,威震敌胆。反动派兴师动众下乡“清剿”,见不到游击队的影儿,就拿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余天助,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乡沥阳村人,1905年9月16日生,1932年5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第四连连长,1934年夏牺牲于平和县南胜村。余天助是在王占春引导下参加革命的。1928年4月,王占春领导了南靖的程溪(今属龙海县)暴动。余天助在暴动战斗中勇敢杀敌,不怕牺牲,深得王占春的赞赏和信任。为了发展革命力量,1930年秋,王占  相似文献   

5.
1932年4月24日即红军进漳后第4天,闽南党组织就在漳州石坂(今青年路)基督教堂召开了工农和各界代表会议,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由王占春任主席。紧接着在石码地区也成立了由七名委员组成的工农革命委员会,由林和尚、黄坤元任正、副主席。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密切配合驻码的红四军深入开展扩军工作,在石码成立了一个扩军机构。红军也以每伙食单位成立扩大红军委员会。要报名参加红军的都可以到红军政治部或工农革命委员会报名。他们  相似文献   

6.
一、何鸣在闽南和闽粤边区坚持了长期的游击战争何鸣于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万宁区委书记,早期他在家乡参加过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农民暴动,后因国民党缉捕,经组织批准,潜逃海外。1930年初,何鸣回国后,在夏门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翌年5月奉调进入闽南和王占春、李金发等一道在漳州南、北乡一带开展农运和游击战。1932年4月中央红军入漳后,何鸣在靖和浦根据地发功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并参加闽南工农武  相似文献   

7.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成武,1991年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红军攻打漳州的经过,提到在打下漳州之后,红军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是乘飞机从漳州飞回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汇报战况的。那么,聂荣臻乘坐的这架飞机是哪儿来的呢?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八年九月间,广东军阀陈炯明打败了福建军阀李厚基的北路唐国谟军之后,踞守漳州,陈炯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孙中山先生一度曾依附陈炯明驻节漳州,漳州一时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根据地之一。翌年,陈炯明在漳州对地方行政施行改良,如在漳州创办《闽星》半月刊、选送各县半官费赴法留学生等。当时,闽西南各县选得赴法留学生计二十八人。其中平和县五名:卢永秋、黄廷钧、周澄南、周奠粤、周永年;海澄县(今属龙海县)四名:倪联荣、黄如虎、潘澄畴、林英锋;龙溪县(今属龙海县)四名:陈瑞桐、林毓英、林  相似文献   

9.
题图上的这张照片,是1932年1月在福州拍摄的。照片上左边坐着的,是著名的女革命家,建国后曾担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右边穿着长袍抱着孩子的,是她的丈夫,曾担任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后在1934年7月牺牲于福建漳州的蔡协民;蔡协民怀里抱着的小孩,叫小铁牛,是曾志与他生的第二个孩子。  相似文献   

10.
在古田,有一个号称“西伯利亚”的小镇,知情人都知道叫大甲。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许多年来,党和政府都没忘记它,历史写得清清楚楚:这里曾走过红军战士的脚印,这里曾洒过革命先辈们殷红的鲜血。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二战”时期,全乡有213人参加红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30人。现在还健在并享受国家老红军荣誉和待遇的7名;革命“五老”56人。艰难的起步大甲山高水冷,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加上革命时期受到敌人的严重摧残,是全县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11.
远方的呐喊     
北风吹老南田娃,太行延水惯为家; 全戈铁马忘生死,笔舞龙蛇走天涯。 青春已逝奉献少,白发岂肯逊朝霞; 待到大地风华茂,拄杖共赏英雄花。 这发自心灵的豪放呐喊,是一个作家的行吟,是一个教授的诗草,是一个将军的自白。他就是集作家、教授和将军头衔于一身的姚远方。 姚远方,1922年出生于福州,青少年时期就学于漳州、厦门,后投笔从戎,奔赴革命圣地延  相似文献   

12.
震华 《求贤》2008,(11):48-48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我国独有.许多国家都曾碰到过。如法国中部的高原地区.曾经被称为是一块“西伯利亚”.美国西部原是一块不毛之地.最早的开垦者死了都不想葬在那儿。日本的北海道地寒人稀.条件恶劣.连鸟都不愿飞过去。尽管这些国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他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都很重视.纷纷采取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国家实施的开发政策不尽相同.但从它们缩小区域差距方面的政策措施中.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考证就是考核辨证史料、史事和文字等等,务必信而有据。史料工作的任务是为历史科学提供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材料。为了使材料符合实际,史料工作就必须进行考证。考证的目的和任务是辅助史料工作的去伪存真。考证史料的任务就是鉴别史料。并不是每件史料都要考证一番。有的根本不必去考证。如漳州,有没有“三虎饭店”。指一九三二年东路军攻打漳州,群众传说,林彪在漳州开了三虎饭店。这就不必考证,是群众传说,且林彪也不会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55-55
漳州110的创始人名叫郭韶翔。他原来在部队工作,后来当了警察,创办漳州110时他是漳州芗城区公安分局治安巡逻中队的中队长。 郭韶翔创办漳州110,缘于对"警察是为人民管治安?还是为治安管人民"的思索。郭韶翔觉得中国警察前面冠以“人民”两字,  相似文献   

15.
漳州革命历史悠久,党史资源丰富。无论是从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还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阶段,漳州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1927年8月中旬,中共闽南特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召开了一次特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改选了闽南特委,在福建党的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长期以来对会议的地点说法不一,尚无定论。对于这次会议的地点,历史文献《中共闽南临时特委明祥报告》中提出这次会议在漳州召集,但是没有记载会议召开的具体地点。1982年6月9日,当时会议的主持人罗明同志在漳州党史座谈会上谈到:“这次会议在南靖的一个旅社召开”。就此问题,我们曾赴广州访问了罗明同志,他提供了当时的详细情况:“大约八月初,在南靖召开了一次特委扩大会议,会议的地点记得当时我们是从漳州乘汽车(一小时左右),到距漳州不远的南靖境内的一个地方的一间旅社召开。这个旅社座落在溪边,离旅社不远的地方有露天温泉,参加会议的同  相似文献   

17.
史迹寻踪     
漳州芝山红楼该楼用红砖砌成,位于漳州城西芝山南麓,原是浔源中学校长楼,现为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漳纪念馆。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也是当时中共福建省委代书记罗明和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蔡协民、常委曾志居住过的地方。解放后,漳州人民为纪念红军攻克漳州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将这幢红色楼房称为“红楼”,成了人民心中革命胜利的象征。(下图)  相似文献   

18.
林欣捷 《世纪桥》2009,(6):57-59
翁俊明,字寅清,1892年生于台南市,原籍广东省潮州府澄海县。他早年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活动,是第一位台籍同盟会会员。其后,他曾谋刺袁世凯,虽未成功,过程却也称奇;抗日战争中,翁俊明积极为祖国服务。台湾光复前,国民党曾在福建漳州建立台湾党部,他被任命为该党部负责人。翁俊明一生致力于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最后不幸为日本殖民者所害。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路118号市委大院内,素称"芝山红楼"。20世纪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49师张贞部盘踞于此,屡犯中央苏区。为巩固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提出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案,得到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批准。1932年4月初,由红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东进,占领龙岩,19日在漳州近郊歼灭张贞主力,20日攻克漳州。  相似文献   

20.
曾侦破过东北黑恶势力老大刘涌案的王立军“空降”重庆后,连放“四把火”。有关人士认为,这几个步骤是按部就班的,打算得非常细。等于一块一块搬掉了文强的垫脚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