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年的反修斗争。实际上中国并没有修正主义上台。毛泽东错误地把国内外对于“三面红旗”的批评看成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为了始终高举“三面红旗”,防止党内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防止在他百年之后,有人反对“三面红旗”和他自己,毛泽东部署了防修反修的三大战役。但是,毛泽东对反修形势的判断是片面的.反修理论的指导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反修防变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并处于低潮的今天 ,重温毛泽东在二、三十年以前提出的反修防变思想 ,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有关重要论述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仔细思考毛泽东的反修防变思想 ,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 ,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 ,即它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泽东在 1 957年 1月的一次讲话中提出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 ,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  相似文献   

3.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付强烈的"催化剂"。中苏论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反修防修"的思想,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化、在国内进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反修防修"普及教育,同时也加剧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些都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与领导的。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十分复杂,既有反修防修的考虑,又有消除社会阴暗面以建设纯洁美好社会的思考,还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辟新道路的打算。发生在“文革”前的中苏论战,为上述动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若干争论。其中,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是俄国社会;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证实;列宁对俄国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探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后发展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魏磊 《工会论坛》2007,13(6):130-131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三农"思想,成为当代共产党人认识、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毛泽东"三农"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三农"思想对于当前认识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作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当时全党,包括毛泽东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中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都处在探索之中,因此,毛泽东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哲学史的背景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想人格观都属于平民化理想人格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共产主义实践型的理想人格观,邓小平则以"四有"为核心对理想人格作了当代的新界定.共同的"平民化"致思趋向,理论产生的巨大感召力和社会影响,以及对社会价值系统的有效改进,这些构成了他们的理论的诸多相同相通之处,但是,由于社会背景、理论来源以及个人风格等的差异,也使得他们的理论具有一些相异之处,并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形成了关于民族团结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民族团结理论。毛泽东民族团结理论包括"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中华民族"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等三个层次,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要搞民族团结、如何实现民族团结等有关民族团结的最基本问题,是观察和认识当代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毛泽东缘何放弃新民主义主义社会理论、作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主张和实践,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是一。笔者认为,毛泽东是讲实事求是的,所以,理应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缘由,这样分析会更贴合毛泽东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的客观实际。基于此认识,笔者以实事求是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认为建国之初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认知的不完整性,共同促使了毛泽东决然改变先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作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定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十分强调"教育青年是个大问题"。毛泽东基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对青年教育的内容予以全面、系统、战略性地设定。毛泽东青年教育的内容,主要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以国情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革命奉献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其基本范畴"人民内部矛盾"在当时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这个理论及其基本范畴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有其时代特点和历史局限,不能在对现实社会矛盾的研究中生搬硬套这个理论及其基本范畴,而是要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范畴来研究新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全国第八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讨会”前不久在湖南省湘潭市和大庸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专业分会和中共湘潭市委、市政府等26个单位联合举办。与会的100多名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围绕“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问题。与会的同志认为,纪念毛泽东最好不  相似文献   

15.
将群众路线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鲜明特色,是毛泽东对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社会调查是拜群众为师,甘当群众小学生。开调查会和典型调查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体现了从群众中来的认识路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大力弘扬社会调查贯彻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同时提倡学习借鉴现代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三农"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理论,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三农"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原因一是客观上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三是过于强调和急于实现工业化;四是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不正常。认真分析这些失误,对于今天合理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民本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传统爱国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在为求民族独立解放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价值指向,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是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求实之学"的新解,对传统伦理化认识论"知行之辩"的改造。传统理想主义于毛泽东哲学,表现为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大同社会"理想相联系,从价值哲学层面,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憧憬和豪情。传统道德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道德标准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理论相融合,从道德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教育、修养、实践等理论的系统阐释。传统民本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主权思想、人道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从政治哲学层面,对共产党的理论宗旨、路线策略、执政理念、主体动力、群众路线等理论的全面论述。这种传统虽然存在缺憾,但创造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发展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中间地带"战略观点基础上提出"一边倒"战略方针;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化"中间地带"战略观点;第三阶段,中苏关系恶化后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实施调整;第四阶段,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实施"一条线"战略。"三个世界"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系统形成。与美苏两极的战略互动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关键,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战友关系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特色充分体现在他对国际战略要素的应用逻辑上。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毛泽东创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这个问题才在认识方面有了历史性突破,在实践方面有了根本性解决。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矛盾学说,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论和直接动力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探索以体制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可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唯物史观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唯物史观更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更切近的哲学基础.从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社会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理论之比较看,邓小平唯物史观在渊源方面直接继承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思想,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