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瑞军 《当代贵州》2011,(31):64-64
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看一幅书法作品:“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问词话》中的一段论述,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党建文汇》2013,(10):44-44
【原文片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遭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4.
孙宝国 《新长征》2012,(3):58-60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瞧悴’。  相似文献   

5.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过一种“境界说”,认为“古今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境界”。笔者认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也必须经过此“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要有高度。首先,要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要防止“人亡政息”,要依靠人民,跳出“周期率”;邓小平同志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作为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党,腐败问题不解决会葬送我们党、葬送我们党的事业、葬送人民政权。三…  相似文献   

6.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10):57
《鸡鸣偶记》一则[明]苏浚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人间词话》一则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7.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2):49-51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怎样写文章。三、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  相似文献   

8.
创建和谐集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生活在集体之中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树立和谐的集体观,围绕其加强个人修养。首先,立境以高。境界,既包括思想境界,也包括认知境界。认知境界是思想境界的根基,思想境界对认知境界具有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居高声自远、不用籍秋风”,才能立身高洁,品质高尚,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只有具有较高的认知境界,面对错  相似文献   

9.
张保振 《党建》2010,(6):64-64
为官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表现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上和可持续、真感情上。不在动辄“大手笔”、“超常规”上。“大手笔”固然好,但太大了,也许会漏掉普通群众关心的一些小事;“超常规”固然妙,但“超”一旦过了,留下的空白地带照样会迈着它“常规”的步子走。要紧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手笔”天天要动,“步子”日日要行。如此,即便手笔再小,也会积小成大;即使步子再碎,也会积碎成整。  相似文献   

10.
陆士华 《前线》2013,(4):86-86
记得王安忆有一次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给毕业生提了三个建议:“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三个不要”,使人想起宁静致远的道理。依我揣度,她的画外音不外乎是:别让自己急功近利地浮躁起来,先给宁静留点时间。宁静的好处太多太多。一个人静了心,才会看书,看得进书,学得更多东西;静了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会开阔、晴朗,充满阳光;静了心,头脑才清醒,才会思考,也因而站得高,看得远;静了心,才好修身养性,蓄势待发,宁静而致远。宁静实在是一种境界,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中谈到了审美和“我”的问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  相似文献   

12.
实与虚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反义词。打开字典,“实”有“充满”、“真”的注释;“虚”有“空”、“不真实”的注释。在实际工作中,务实与务虚所产生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务“实”者,立足本职岗位,作风扎实,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敬业精神。象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徐虎、李素丽、济南交警、张家港人等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堪称是务实的楷模与典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务“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不屑凡世浮华而从容地砥砺出建功立业丰碑的境界,一种涵养或哺育人类文明的境界。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强音或主…  相似文献   

13.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4.
近读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看到他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细思之,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它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种境界意思是要眼光远大,志向坚定。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5.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相似文献   

16.
不图虚名、专于事业,面对名利不争;不图享受、踏实干事,在生活标准上不攀;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对于到手的权力不要。这就是沈阳军区第208医院政委武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正是靠着“不争,不攀,不要”这三种品质,武立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尽职尽责,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表面看来,儒道两家是互斥,实则在最高境界上是彼此相通的。“天人合一”就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至境。它所蕴含的非对象性的本体澄明之境,消解了以主体自我中心化为轴心的主客二元分离的框架,从而避免了戡天役物的价值取向和知识论传统。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工业化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对立”文化理念的产物。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2000,(9)
刘晓英在2000年第5期《理论探讨》撰文指出,人作为一个个的“我”根植于人文世界;人文世界以一个个的“我”的生活为基点而形成为具体的开放的世界。所以人文世界作为人的生活之根是“活”的,是具体而开放的。走进活的生活之根,并以此评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生活境界--人文境界,这也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人文哲学。人文哲学以“活”的生活之根为“活”的本体而同传统哲学相区别,它作为人文境界是生活的高境界、大境界。“根性语言”是人文哲学澄明“活”的生活之根的特有哲学的语言方式,而根性语言以其“玄览…  相似文献   

19.
为民 《支部生活》2007,(7):45-45
央视《面对面》的《方永刚:无悔青春》中,方永刚说:“人的工作啊,有三种境界,一种境界呢,强迫的感觉,这活又让我去干,为什么不让他去干呢。还有第二种境界,就是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的,我拿了这么多老板的工资,我就应该把这个事干好。第三个境界就是快乐的工作,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看到这里不仅又想起了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20.
廉洁的境界     
《天津支部生活》2012,(11):44-44
廉洁自律也是分境界的。 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碹提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生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那些贪赃枉法者,恐怕距离第一境界遥远得很,让人可悲可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