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大石桥市水源镇的同志村,过去我再熟悉不过了。 1989年,我曾和领导在这里蹲点扶贫。到村后,我们和村干部座谈时,他们说:“穷死了,整个集体家底都够不上几吊钱。” 翻开帐本,一个惊人的数字呈现在眼前:集体负外债44万元。村里每年从群众那收上的一点儿积累尚收不抵支,哪有能力承受这么大的债务?同志村还能翻身吗?愁煞人也! 1994年秋高气爽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同志村。不料,同志村的变化令我惊诧得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2.
面对父老乡亲王锦春有人说时间可以将一切淡忘。然而,当看到今年第二期《党风与廉政》封面上的油画《父亲》时,依然如当初那般震撼着心灵。也许一切可以淡忘,唯独父亲那勤劳善良淳朴的形象,那饱经沧桑忧患的神态,那诚实忧郁期盼的目光,总也不会淡忘。我去过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3.
“我到名山工作,吃的是名山人民的饭,喝的是名山人民的水,我就是名山的一员,我要以勤奋的工作,回报父老乡亲。”2000年1月,实行异地交流新当选为名山县检察院检察长的刘得红在县第十三届人代会上发表了一通即席讲话。这番肺腑之言成为他日后工作的信条。  相似文献   

4.
传统,是历史的产物。传统,包含着历史的精粹,也包含着历史的惰性。“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所说的“传统”,无疑是指阻碍生产力发展,束缚人们头脑,影响社会进步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思想、习俗、制度等等,它是“历史的惰性力”《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并不一概否定传统。恰恰  相似文献   

5.
组织上在对干部进行评价和考察时,常常用有无“魄力”来衡量这个同志能否胜任工作。能否提拔使用,“魄力”的确是一个身负领导职务的同志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魄力的人,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单位的负责同志往往曲解了“魄力”的含义,常常把粗暴、武断等与魄力混为一谈,自以为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魄力,从而走进“魄力”的误区。例如:在农村粮税费征收等一些难度大、压力大的工作的处理上,有的干部不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灌输政策,而是“我让你交你就得交,不交不行”,采取“一杆秤,一根绳,一副箩筐一帮人”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有的在涉及重大问题的决策时,不做认真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小议“走钢丝”孙天常你见过走钢丝么?两根高竿,一根钢丝,牵动难耐的刺激;音乐声起,杂技演员也台亮相,或持竹竿,或打花伞,翩若飞蝶,矫若猿猱,潇洒自如。演员也台看上去舒展大方,实际内心并不轻松。由此想腐败分子的铤而走险,正如走钢丝的这样一种心态(不是指...  相似文献   

7.
我做业余通讯员多年,用稿率较高,同事们常称赞我“角度”选的准。 然而,最近我发现,在选择运用“角度”的问题上,与有些领导干部相比,“自愧弗如”。据报载,南方某市一印染厂因违章作业,引起火灾,一座6层大楼烧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第二天组织工人清理现场,半座大楼突然坍塌,压死压伤200多人。对这样的重大事故,应该说该地领导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从报道的情况看,没有哪一个受到追究,相反,他们却成了敢于“重奖也重赔”的“有胆识”的英雄。丧事成了喜事,你看这“角度”选的玄不玄乎?还有报纸披露过的那位因陪酒而“牺牲”的“烈士”,如果单位领导不从“因公”的“角度”去挖掘,他岂能当上“烈士”!  相似文献   

8.
“习惯”一词,词典上解释为:经久养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亦或对某种条件逐渐适应。老鼠遇上猫,调头便跑,是本能,也是习惯;清明上坟祭祖,是风俗,也是习惯;进了庙门拜佛,路过坟场打怵,是心理作用,也是习惯;胖人面前不说肥,麻子面前不讲坑,是避讳,也是习惯。W TO要求我们遵守同一游戏规则。守规则的益处是长期的,是逐步显现的,它是最终目标。而挑战却会率先触动我们的生活,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急迫的、剧烈的。习惯的改变,有时候会让人“很不习惯”。习惯是一个中性词。人有高低之分,习惯也有好坏之说。据报载,两位日本友人应邀…  相似文献   

9.
一次,一位老同志在谈到班子调整时对我说:“这次班子调整得很好。几位新上来的同志都是年富力强。至于说他们还有什么什么缺点,这也是实际。”接着,他话锋一转说,“谁没缺点,找出一个让大家看看!”这是一句大白话,也是一句大实话。人生在世,谁没缺点。即使是圣人,恐怕也难称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几篇要紧书。”我们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做“经纶手”的宏愿,也应当“有关家国书常读”。可是一提起读书,就有人喟叹没有时间,埋怨环境不好,说出许多不读书的“理由”。岂不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是诚心好读者,在当今社会还能读不成书吗?  相似文献   

11.
12.
玉良 《前线》1982,(12)
“实惠”原指“实在的好处或用处”,不含贬义。一些被誉为“经济实惠”的商品,深受顾客欢迎,便是由于它价廉实用;建国初期,人民建设新国家,国家为民谋福利,人民群众由衷地感到“社会主义好”,这是因为人们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赵紫阳同志讲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党的十二大提出,到公元二○○○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相似文献   

13.
说“假话”之风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宰相叫邹忌,是个美男子。他听说城北的徐公也是一个美男子,就问自己的妻子、妾和客人,他与徐公谁美?妻子、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徐公来到他家里,他私下进行比较,自惭貌不如徐公,为什么那几个人都说了假话呢?经过一番冷静思索,邹忌恍然大悟,说假话的后面隐藏和盘算着各自别有用心的“小九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求于我也。”其实,假话或被当作敲门砖,或当作护身符,或当作离间器,源远流长。所以有人推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卑劣信条,假话一道,…  相似文献   

14.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的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据说有一天汉武帝来到郎署(郎官办公的地方),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问道:“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郎官答道:“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汉武帝又问道:“何其老而不遇也?”颜驷回答:“文帝好文而臣  相似文献   

15.
何谓“官气”?很难对它形象描绘,只能下一个“官僚作风”的抽象定义。刨树寻根,官气源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官者,管也。昔日为“官”,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他们戴官帽穿官服,掌官印吃奉禄,骑马坐轿,催粮征税,升堂断案,平乱捉贼,理直气壮大耍淫威。他们骑在庶民头上,摆官架,打官腔,满口仁义道德,肆意胡作非为,既骄横,又虚伪。草民见了官,俯首贴耳,低声下气,或肃静回避,或叩头作揖。官民之间,俨然是一种主仆关系。如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当然不能与昔日相提并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披着“公仆…  相似文献   

16.
我老舅本来是某外贸服装进出口公司的司机,因为给总经理开车,所以整天打着领带,梳着油头,皮鞋铮亮,出入于大饭店,好烟好酒尽着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好不风光。不料,霹雳天降:前年,他的那位总经理带着公司两千多万资金,挽着情妇的胳膊跑到国外去了,公司只好宣告破产。我老舅也一夜之间从国营职工变成了下岗人员。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我那在纺织厂当工人的舅妈也下了岗。两个儿子刚就业,厂里既没有活干,也没有钱发。四人八目,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没了主张。今年春节,我又见到了老舅。他脸上透着苍老和疲倦,但是并无愁容。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17.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而丰富了。它主要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等等,进而主要是被用来表达人们的人生规、价值观,而且有点向反义方面发展。 一位好友最近说:“我前时到某地一游,发现该地许多人的价值观共识四个大字:‘赚钱享受’。他们认为:这就是活得潇洒。”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真的就只是为了享乐,只有享乐才算潇洒吗?答案是因人而  相似文献   

18.
“后悔莫及”是说:当你在完成一件工作中,发生了事故,并造成了不良后果时,你才感觉到后悔。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之所以发生事故,是因为我们思想麻痹,违章操作,忽视安全等因素造成的。经常听出过事故的人说:“早知道会这样,我就  相似文献   

19.
苗向东 《奋斗》2010,(12):62-63
<正>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将以往提出的"国强民富"的目标改为"民富国强",这将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表面上看,将"民富"置于"国强"之前,只不过是词序的变化,但细细品味,这不只是词序的变化,它蕴涵着党的"民富"先于"国强"、"民富"重于"国强"的发展思路和"全心致力民生建设,坚定民富国强之路"的决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不富则国  相似文献   

20.
宋代苏洵在《辩奸论》中有“月晕而风,础润知雨”这么一句,说的是看到某些迹象,就能预见它的发展趋向。这是人们从自然规律中得出的有益经验。见“月晕”、“础润”从而防风御雨,的确能免却许多伤风感冒。识“月晕”、“础润”者得益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