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感染绵羊夏伯特线虫的牦牛(感染组)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并同正常牦牛(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虫体寄生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口、盲肠以及结肠前约1/3处,寄生数量为30~50条.寄生部位黏膜增厚,呈脑回样增生,颜色灰白,偶见散在点状出血现象,表面附有较多黏液.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肠腺及杯状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均有增生,固有层、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以及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偶见黏膜出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等变化.结果表明,肠黏膜脑回样病变实际是由宿主机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牦牛对绵羊夏伯特线虫的抗感染能力较强,其原因可能是成年牦牛寄生部位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发育成熟完善,可通过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来抵抗寄生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宁都黄鸡主要免疫器官的显微结构与机能特征,采用制作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观察了宁都黄鸡脾与法氏囊的组织结构;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了其肥大细胞的分布。结果显示,脾结构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伸入实质形成不发达的小梁,实质包括红髓和白髓。红髓位于白髓周围,分脾索和脾窦;白髓贯穿整个脾,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以及少量脾小结。法氏囊壁结构可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固有层为法氏囊最厚的一层,其内含有许多排列紧密的淋巴小结样结构。肥大细胞经染色呈紫红色,脾中的肥大细胞体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红髓和白髓交界处;而法氏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结果表明,宁都黄鸡的脾和法氏囊与其他家禽的同种器官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其肥大细胞具有异质性,对宁都黄鸡的疾病防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微细结构和腺体细胞组成。双峰驼幽门腺也为高度蟠曲的分支管状腺 ,由柱状上皮构成 ,胞质中有细小的嗜伊红颗粒 ,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 ,在腺体细胞间有分布密度大于贲门腺和胃底腺的亲银细胞 (即分泌 5 羟色胺的EC细胞 ) ;黏膜肌层进入固有层 ,使腺体间可看到丰富的平滑肌纤维 ;覆盖于幽门腺区的高柱状上皮分泌中性糖共轭物和酸性糖共轭物 ,以前者为主。双峰驼幽门腺区在皱胃中所占面积最小 ,黏膜皱襞不发达 ,但其胃沟多而密集并且很深 ,可达黏膜层的 1/2或 2 /3 ,常有多条深的胃小凹开口于此 ,从而增加了幽门腺区的表面积。研究结果显示 ,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动物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中国黄羽鹌鹑口咽腔黏膜不形成皱襞,固有层发达。食管和嗉囊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向内突出形成皱襞,固有层含丰富的食管腺,黏膜肌层和肌层发达。腺胃固有层发达,含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2种腺体。肌胃无黏膜肌层,肌层较发达。小肠肠绒毛细长,无分支现象;大肠肠绒毛粗短,黏膜层、黏膜下层向内突出形成皱襞,杯状细胞数量较多;泄殖腔包括粪道、泄殖道和肛道3部分,均具有明显的黏膜肌层和发达的肌层。结果表明,中国黄羽鹌鹑的消化道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对双峰驼消化道组织标本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肠道和胃的有腺部固有膜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浆细胞,并且在肠道的分布多于胃;在肠道回肠分布最密集,其次是空肠后段和盲肠.从食管至回肠浆细胞分布逐渐增多,从盲肠至直肠逐渐减少;肠道和胃的有腺部浆细胞明显多于食管和胃的非腺体区,后者仅有极少量散在的浆细胞分布;胃的3个腺囊区腺体部和贲门腺区的浆细胞分布相似,并多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浆细胞在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整个消化管粘膜下层分布很少;光镜下的浆细胞为多形态,以卵圆形细胞多见;电镜下的浆细胞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胞浆内充满大小、形态不一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另一种胞浆内充满扁囊状粗面内质网,以前者多见.观察结果证实,双峰驼肠道粘膜和胃粘膜具有产生抗体的形态学基础,尤其回肠、空肠后段和盲肠是消化管粘膜产生抗体的重要免疫效应部位.  相似文献   

7.
成年牦牛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的局部免疫细胞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牦牛所引起的免疫细胞学反应及致病作用,对感染牛的寄生部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同正常成年牦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成虫仅寄生于牦牛的小肠.寄生部位的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表面附有较多黏液,散在直径2~3 mm的溃疡灶,小肠黏膜集合淋巴小结较对照组发达,数量明显增多.光镜下可见小肠黏膜出血,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明显,黏膜层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显著增生,黏膜下层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增多.非寄生部位的组织及器官无明显病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寄生部位的肠绒毛断裂或脱落,圆顶区的数量较对照组多,圆顶区滤泡相关上皮中M细胞的数量也较对照组多.研究证实,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可引起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强烈的免疫细胞学反应,表明成年牦牛肠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较强,故寄生虫对其致病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对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三磷酸腺苷酶在蛋鸡输卵管内的分布特点及分布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4种酶在蛋鸡输卵管各段的分布部位以及反应强弱存在差异。碱性磷酸酶在子宫部分布最多,在有精子储存的黏膜固有层腺体和血管周围也有明显分布;酸性磷酸酶在阴道子宫交界部分布最多,酸性磷酸酶阳性反应呈颗粒状,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腺体;过氧化氢酶在输卵管各段血管周围以及子宫阴道交界处精子腺和蛋白分泌部反应明显;三磷酸腺苷酶在各段尤其是子宫阴道交界处精子腺部位黏膜上皮纤毛和腺体分布较多,血管也有一定分布。表明这些酶在精子储存时对精子的活性和储存环境的维持、物质运输及分泌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组织结构特点,采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1月龄和12月龄非洲鸵鸟盲肠盲端进行了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非洲鸵鸟盲肠盲端的固有层中有大量的淋巴滤泡.1月龄非洲鸵鸟的盲肠盲端在固有层形成一层炮弹状淋巴滤泡.淋巴滤泡被结缔组织分隔,而12月龄时,固有层形成散在扁圆形的淋巴滤泡.表明,非洲鸵鸟的盲肠盲端与盲肠前段有很大差别,在盲肠盲端形成一个特殊的免疫器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日龄蛋鸡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分布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蛋鸡气管黏膜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选择不同日龄海兰白蛋鸡的气管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免疫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出现较晚,直至出壳后7日龄,气管黏膜中才有部分免疫细胞出现。从7日龄开始一直持续到35日龄,除MHC-Ⅱ~+细胞外,气管黏膜中的所有免疫细胞数量和分布都无显著变化,此阶段CD3~+T淋巴细胞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B淋巴细胞以IgM~+细胞为主。56日龄至90日龄时,气管黏膜中各种免疫细胞显著增多,形成了许多淋巴聚集物,特别是在黏膜固有层底端开始形成生发中心,CD3~+T淋巴细胞分布在生发中心周围的滤泡间区域,形成了典型的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结构特征,即形成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此阶段CD3~+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u-1~+B淋巴细胞,而且CD3~+T淋巴细胞以CD8~+细胞为主,B淋巴细胞此时以IgA~+细胞为主,巨噬细胞不断迁移,黏膜固有层及上皮中巨噬细胞继续增多,而黏膜下层及软骨纤维膜中却减少。结果表明,蛋鸡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都呈现日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在56日龄时形成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