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执政党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竞作为执政党,应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政党中来;应推进政党改革;应加强政党民主建设;应建立恰当的利益沟通和表达机制等,有效发挥政党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珏须发挥各种政治机制的利益整合功能。作为我国政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参政党,具有重要且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其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政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结构的优化。我国的参政党具有利益聚合、维护稳定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的利益整合功能,从参政党与执政党、国家政权机构、社会的关系以及参政党之间的党际关系角度发掘参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有助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我国参政党在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党制度是和谐的政党制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保障。当前中国政党制度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因此,必须从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完善中国政党制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组织功能等方面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这个重要命题,对于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核心功能,有效化解长期沉积下来的复杂社会矛盾,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核心功能,这个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且最终决定着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必须创造条件推动“服务型政党”建设,促进执政党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政党政治视角剖析执政党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利益整合、党内和谐、党群和谐为轴心,提出了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关键和基础。只有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以党内和谐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达到党群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理论有着严密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执政党和参政党并列为运行主体,以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为运行目标,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为运行原则,以求同存异为有效的运行途径。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使得互相促进理论具有了很强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互相促进理论决定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考察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理论的运行机制,对我们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执政党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萍  马云泽 《探索》2003,(6):23-2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现代化问题,以政党现代化来推动国家现代化.执政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功能转换和法治建设三个层面.其对策选择应着重于推进执政意识现代化;加强执政党制度建设;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8.
政党形象指政党的属性、政党符号、党员队伍及政治参与能力给党内外公众留下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感知和整体印象.良好的政党形象在党内、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对执政党都发挥着积极意义: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执政党自身的发展,良好的政党形象可以为执政党提供安定有序的执政环境,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外交地位.世界多国的执政党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形象问题,即建设良好的政党形象日益受到各执政党的重视.有效宣扬扩大民众代表性的执政理念,精心设计具有感召力的政党符号,充分发挥政党领导人的招牌作用,努力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塑造和保持良好政党形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需要。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制度的功能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执政党的先进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要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逐步地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正确把握中国参政党的历史地位就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首要任务。政党及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是各国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放眼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局势,一  相似文献   

13.
梁晓宇 《世纪桥》2021,(1):68-74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政党内涵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学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定义反映了政党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概念丰富了世界政党内涵,构成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将引发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政治领域,利用大数据能够促进数据创新,大幅提升政党执政效果;能促进执政党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能促进执政党有效防治腐败,营造社会信任;能促进执政党有效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相比美、英等国,我国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发、利用都明显落后。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执政党首先应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应对执政风险的高度认识大数据并迅速采取行动;其次,执政党和政府应结合相关企业、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推进大数据的技术建设;再次,为保障数据开放,需要构建对政府权力有效监督的制衡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与理论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政党制度不属于“多党制”,而归属于“一党制”或“一党制·第二模式”。说我国政党制度有特色,并无必要否认他也归属于“一党制·第二模式”这一事实;同样,说我国政党制度归属于“一党制·第二模式”,也并非要否认他所具有的特色。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概括中不宜包括“政治协商制度”,宜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制度”。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概括中直接凸现“互相监督”,有利于参政党从维护人民利益和与执政党合作共事的高度,增强“监督执政党”的意识与责任,发挥好自己的政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以打造共同理想为核心,夯实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以完善社会组织为突破口,建立有效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以协调各方面利益为核心,健全社会整合机制;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为基础,不断提高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依靠政党治理的国家,能否对执政党采取有效监督对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党际监督是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重要形式。议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党际监督的决定性因素;法制化的监督机制和程序是党际监督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的公开与透明是党际监督的必要条件;新闻与舆论自由是党际监督的必然要求;加强与选民联系和社会运动是党际监督的有效途径。国外政党党际监督的有效举措对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将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整合能力,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立是政党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反对资产阶级政党否定政党的阶级本质,克服了资产阶级党的学说的唯心主义性质,使政党理论第一次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但这并不等于说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党的阶级本质问题,可以忽视对政党的属性、形式和外部特征的研究。作为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地科学认识自身,这是进行执政党建设规律探索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代表性就是执政党本身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属性,为此,本文从直观、外延及功能的角度来探讨执政党的代表性问题,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执政党本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徐荃 《求贤》2009,(6):34-35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把构建和谐企业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发挥好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