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它通过规定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通过规定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任务,从而保障我国民法、经济法、婚姻法等民事法律规范的实施,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侵害赔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侵害赔偿司法部司法研究所严军兴,王立中一、公民隐私权法律问题的提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在于它所保护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它把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隐私权同整个人格权...  相似文献   

3.
<正> 苏维埃立法的进一步完善问题经常是苏联共产党①注意的中心。在苏联宪法中,苏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有着完整而明确的表述,尤其指出了遵守我们国家法律的义务。宪法第五十九条说:"权利和自由的实施同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是不可分的。苏联公民必须遵守苏联宪法和苏联法律,尊重社会主义公共生活规则,无愧于苏联公民的崇高称号。"法律责任的制度是巩固社会主义法制的法律保证。苏维埃国家对于提高它的效果给予很  相似文献   

4.
公民个人所有权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切实从法律上保护公民个人所有权,对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我国公民个人所有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个人所有权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分不开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船舶所有权取得的对抗条件,是指法律赋予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取船舶所发生的所有权关系,并受国家强制力保护排除他人干涉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法律规定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取得对船舶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船舶所有权取得的法律制度,是调整船舶所有权关系,确认船舶归属的重要规范。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公民的自由,它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保人民真正享有广泛的自由,正确行使自由权利,同心同德搞四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公民的自由,指的是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和限度内,依个人意愿支配自己行动的一种基本政治权利。毛泽东同志在解释公民权时,精辟地指出:“所谓有公民权,在政治方面,就是说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胡柏 《法制与社会》2012,(23):12-13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上还未形成系统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逐步健全完善隐私权保护制度,保障好公民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8.
公民,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最普遍的参加者。任何公民参加民事法律活动,都是以民事权利能力为法律依据的。作为公民参加民事活动的基础,民事权利能力历来是民事主体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民事权利能力简单、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设有太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从各国民法对于该部分的规定来看,除瑞士等少数几国外,也都是十分简单的。实际上,现代民法中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而设立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民法的本质属性。鉴于我国现行的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理论比较简单,我觉得有必要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内涵及特点,阐述一些个人看法。 一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存在为公民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权利、承担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只有依法被赋予这种资格,公民才得以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因此,它是公民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在民事理论中,这种得以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资格,被称为法律上的人格。因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独立性苏联创立了广泛的经济立法,它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中形成的关系,规定国家经济机关的组织和活动问题.它规定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的法律地位(关于国民经济委员会、经济部、国家委员会的规则),国家的社会主义企业和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托拉斯条例、区拖拉机站条例;关于扩大企业经理权限的决议.)管理经济活动的程序规定在关于计划化、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供给、经济合同、国民经济中的信贷、结算和银行监督的规范法令中.为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知情权已经超越了民事权利的范畴.同时,消费者知情权可最后归结到人权中的生存权,但又具有其他权利的性质.消费者知情权应属于一种经济法上的权利.用经济法权利的观点重新审视我国的消费者知情权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利,推动消费者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为解决具体的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就案件审理的结果作出的书面决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通过法律文书的形式,正确适用法律,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因此,制作  相似文献   

12.
论继承权     
继承权是公民享有的一种基本民事权利.马克思主义继承法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继承制度是私有制的产物,没有私有制或个人所有制,就没有继承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权是以被继承人的财产所有权为前提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继承权是被继承人所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因为继承人死亡之后便不可能再作为任何民事权利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认为继承权是被继承人财产所有权的延伸.严格说来,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它实质上把继承权看成了被继承人财产所有权的组成部分或附属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最主要的理由是,没有被继承人的所有权,便没有继承人的继承权.我们认为,所有权固然是继承权的前提,但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继承权是法律根据被继承人意志,为了促进家庭和睦团结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有计划经济因素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总结我国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实践,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问题,无疑是建立经济法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经济法的具体法律制度有许多,但并不都能成为它的基本法律制度,只有那些能够直接说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并成为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支柱的那些法律制度才能称为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现列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对继承权何时转化为所有权问题,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继承开始时,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遗产的所有权就转移给继承人,继承权便转化为所有权;另一种意见认为,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应在法定时效内将遗产处理完毕,实际取得遗产的所有权,继承权才转化为所有权。由于认识不同,致使某些案件在适用法律和处理上,差异甚大。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严肃执法,维护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个人浅见。 一、继承权的概念及与所有权的关系 继承权是指民事权利主体依法承受公民死亡所遗留财产的权利。依照法律规定与被继承人有一定亲属  相似文献   

15.
在物权立法的过程中,针对农村土地权利体系的设计出现了以“从‘所有’到‘利用”为指导,强调以用益物权为中心而忽视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立法的思潮。本文在分析法律的体系效应和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所存在之问题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确立所有权而不是用益物权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浅议     
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本文以我国经济法调整的不同经济经济关系为线索。阐述了经济法律关系中调整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的代表性法律——企业法和公司法,调整市场管理关系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税法,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劳动法、社会保险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法主体是指在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国际经济组织(这里特指政府间组织)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它相对于其他主体(国家或私人等)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应加以重视和研究。国际经济组织享有国际经济法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人格。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就是它依法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资格。①多数组织都在其基本文件中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该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经济组织的这种法律人格,也得…  相似文献   

18.
<正> 民法学派则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外,价值规律还在发生作用(尽管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并被自觉地加以利用),所以,客观上还存在着具有商品货币性质的财产关系,这种关系,不管是发生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公民之间,还是发生在公民相互之间。都属于同一类的社会关系,都应由民法统一调整。C.H.勃拉图西指出,苏联民法所调整的社会主义财产关系的统一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组织之间建立在当事人平等基础上的财产关系和建立在命令服从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关系,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关系,应分别由民法和行政法调整。他批评经济法学派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天赋人权”与“契约社会”方案的重新上市近几年来在法学书刊上有这样一些观点流传,这里作些引录:“从语义上‘天赋’人权不过是指‘生下来就享有的人权’。现在,大多数中外学者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这也是符合我国宪法、民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的精神和规定。我国国籍法第4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找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之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20.
如果将自占及今的民法比作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其主流几乎总是民事权利主体、所有权、债和合同。我国民法同样是以此作为基本内容的,它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主要就是所有权关系和债权关系。如果说所有权制度是对平等财产关系的静态确认,那末,债权制度则是对平等财产关系的动态调整。所有权和债权,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民事法律关系,狭义上则可以理解为民事权利。本文拟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所有权与债权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