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音乐盒     
何礼仁 《侨园》2011,(8):45
父亲是省重点中学的教师,从教几十年,兢兢业业悉心教书育人,如今已桃李满天下了。今年高考父亲班上45名学生成绩大部分都上了一本线,父亲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心里很高兴。一天下午,我正陪父亲下棋,忽听邮递员在楼下喊父亲的名字,邮递员说有包裹请父亲签收。父亲疑惑地接过了包裹。回到家,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木盒,一个精美的音乐盒躺在里面。我好奇地  相似文献   

2.
爱,是无法预见的吧.1934的冬天,细雨仍旧缠绵,广州93小学的老师关泽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翻到封面,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的姑娘是他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泽霈顿时起了恻隐之心.他出钱为她父亲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3.
华南理工大学,一所座落在广州五山地区的著名学府,那里云集着当今许多优秀的学者。张波,一位年青的博导,便是其中的一个。张波出生在一个历经坎坷的家庭。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学生,是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军人,但由于家庭及伯父在海外的原因,使父亲很早就离开了部队。少年时的张波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8,(11)
正提起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一段历史,必须提到两个人:肖瑜和毛泽东。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而肖瑜比毛泽东小8个月,湖南省湘乡县人。肖瑜是肖三的哥哥,他们是湖南老乡。毛泽东小时被父亲送进村里的私塾,认识了一些字,学会了算账,父亲很满足,因为家里只有一小块稻  相似文献   

5.
耿筱云 《团结》2012,(3):57-59
父亲耿德星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本巨著。当年父亲在世的时候,偶尔浏览了几行。现在书籍成灰,永远也没办法知道父亲当年的内心世界了。只是有一件事很欣慰,父亲当年付出深情的东西,也正是我现在越来越深爱的。从战争中活下来是一个意外早在年轻的时候,父亲已经以身许国,投身行伍,随时准备用生命报效国家。但他没想到,自己能从一个旧式军校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位将军;更没想到,经历无数次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7.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8.
彭淑  苏希杰  张嘉衍 《各界》2011,(11):26-28
i948年,高梁生于山东滨州。他的父亲顾准33岁,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财委委员、山东省工商总局副局长、财政厅厅长。依照北方的传统,为了好养活,他跟上面的一兄一姊一样,乳名也是一种粮食:高梁(通粱)。I982年,他33岁,考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成为父亲的学生、经济学家吴敬琏门下的研究生,专攻比较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是父亲,一个只能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己名字的农民,硬督着我念完高中的。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无权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初中毕业,我自己也想就此作罢,家里很穷,12岁的我也该算半个劳动力了。但父亲不干,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把我送进了一所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学校。 也许是先天不足吧,1978年我没能考上大学。父亲对此大为伤心。面对父亲苍老的身影,面对父亲过早衰老的面容,我无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 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  相似文献   

11.
学生父亲职业与高等学校专业选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家长的职业类别,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1874年英国的高顿(Galton)就开始研究家长职业对学生的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笛克·劳思(Decrly,1910年)研究发现,“来自不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在其智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尔后不少中外学者均对父亲职业与子女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开始注意到学生父亲职业与子女考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的差异。胡建华等1982年指出:父亲职业差别对子女考入高等学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张治中是一位爱国将领,毕生追求强国富民、祖国统一之路.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1949年父亲留在北平到1969年父亲逝世的20年岁月,1949年对我父亲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10-13级200名学生进行了青少年父子(女)疏离感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3.2%的学生与其父亲的关系存在疏离问题。这与父亲传统观念与教育方式、父亲特定的社会角色、幼年的生活经历、家庭和谐状况、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社会地位等息息相关。在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变父子(女)的认知图式与澄清角色相结合、优势视角与人本主义结合、发挥社会系统的多维度功能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改善疏离感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眼睛     
唐常春 《民主》2023,(11):48-49
<正>夜幕降临,紫水湿地公园便热闹起来。挂在天空上的月亮婆婆一甩手,洁白的月光洒落一地,像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辉;漫天的星星像宝石一闪一闪的,咧着嘴向行人微笑……正当我陶醉在这美好的夜景时,“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声传入耳中。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我不由得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大明 《侨园》2022,(4):60-61
<正>原福建省委书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项南,曾有一段寻找父亲的曲折经历。他要找的人就是他自己1943年,在父亲离家8年后,项南和很多有志青年去苏北参加了革命。当组织问他父亲是做什么的,项南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因为父亲对他说自己是商人,出去做生意8年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纪念     
明年二月十六日,父亲去世满十周年了。为了纪念,我选编了这一本父亲的短篇小说集。 1919年,父亲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除了长篇《倪焕之》,写了九十多篇短篇。我把所有的短篇过细通读了一遍,挑选出三十八篇。两个多月来,我整个心都浸渍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第一名)震动了全国美术界,也深深扣住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父亲”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动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他忍受着痛苦,用血汗供我们上大学!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两个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看到这幅画  相似文献   

19.
逝者如斯夫     
记得幼小的时候,父亲常把我举过头顶,教我认堂中神主牌位上的一行大字,曰:“天、地、君、亲、师”,那字是烫了金的,辉煌得很,一遍复一遍,我跟着念,幼小的一颗心,却并不知道那些字的含义。 后来,我到了入学的年龄,父亲领着我去认老师,并悄声告诉我:“老师的‘师’宇,就是堂中神主牌上的那个‘师’,是教学生识字、做人的。”偷眼看了看那位被称为老师的人,心里就一愣:老师原来这么年轻啊!那时,我虽然不知有地老天荒这样的成语,却是懂得天地应该是很古很古的,那么,这  相似文献   

20.
<正>花白头发,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少了些刚毅、多了些岁月浸润的宽厚和慈祥,一身白衣传达给人从容和淡定。记者见到张兴昌时,他刚从楼下打完太极拳回来。家书的选题让张兴昌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与教育结缘40多年,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读书、教书、写书、写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福分。《留给孩子》《半堂课》是我人生的结晶。"留有一份遗憾前往银川前,记者和张兴昌的二儿子张克峰通了电话。问起父亲的近况,他说:"我父亲啊,还在写。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写:给盐池县写地方志、给银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